国潮1980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救火队员
他有的是耐心,不介意等到国内电影行业改革,时机成熟的时候。</p>
毕竟目前日本市场还能为他托底呢。</p>
可结果没想到,他就像走了狗屎运一样,这些建议一提出来就当场获得了几位领导的积极响应和肯定。</p>
几位领导的反馈居然是相当的热情,甚至有点迫不及待,马上就询问他具体的实行计划,时间安排和打算投入的资金,完全是一副希望尽快着手落实这些事儿,巴不得展开相关合作的实干派风范。</p>
这完全出乎了宁卫民的意外,什么时候国内的效率这么高了?</p>
这种不合常理的情况简直让他懵圈儿。</p>
但他毕竟是个机灵人,没多久,他就从双方的言谈话语中有点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p>
敢情不为别的,就因为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滑坡的很厉害,已经快让国内许多以电影为业的机构的单位到了吃不上饭的地步了。</p>
别看都是衰落,可国内的情况比起日本来,还要恶劣许多。</p>
实际上,从1984年开始,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国内的电影观众就开始减少。</p>
随后,录像机的推出和优秀影片的匮乏,又进一步导致电影观众大量的流失。</p>
仅1986年到1987年这一年间,全国电影观众观影人次就减少了三十一亿。</p>
几乎是突然之间,国内的电影市场就从盈利变得入不敷出。</p>
各地影院都陷入了难以维持的局面,这让负责国内电影发行的中影措手不及,完全被打懵了。</p>
怎么筹钱,能让这些电影院按时把工资发出来,成了时下最让电影局和中影放映发行公司头疼的问题。</p>
而且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p>
电影院的不景气,也间接把影响传导到了电影制作部门。</p>
其中最惨的就是负责译制外国电影的译制片厂。</p>
尽管八十年代中期还是译制片厂的鼎盛时期。</p>
无论是在演员构成上,还是在厂子制度上,都几近完美。</p>
拿“上译”来说,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