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消失之后第1082章 一封邀功信
从风暴湾返回途中,鹿氏兄妹跟他喝过酒也聊过天。因为一起并肩作战,又承人家救命之恩,双方距离一下拉近,变得格外坦诚,几乎无话不谈。 鹿庆浜喝多了,终于拍着胸膛对贺灵川道,以后有事只管招呼,自己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下船时,鹿飞烟还笑嘻嘻道: “这回打仗打爽利了,真希望我还能参加你们的下次行动。” 贺灵川一脸苦笑:“我倒希望这种行动的次数越少越好。” 行动越少,说明仰善群岛越太平、越顺遂。 正好走过来的丁作栋插话:“鹿姑娘也动手了?” 作为非战斗人员,他全程都在船上待着,没有亲历战场。 但鹿飞烟可是第一时间就抢滩上岸。 万俟丰接口:“鹿姑娘杀伤的敌人,只比我少十个。” “真的?”鹿飞烟斜眼看他,“你要不要重新算一算?” 鹿庆浜也向贺灵川作别:“贺兄高义,对我兄妹、对百列都有大恩。我等牢记在心,只待日后偿报!” 摄魂镜在贺灵川怀中哼哼道:“成天把恩情恩情挂在嘴边的,一定是心底留不住。” “你我什么关系,何必见外?”贺灵川正色道,“我今天就给王国师写信,细表你在风暴湾的功劳作为。” 鹿庆浜大喜,又向他长长一揖:“多谢贺兄!” 贺灵川与王国师有联系,整个鹿家都知道。百列向仰善群岛开放通商交流,就是王国师一封亲笔信的威力。 现在贺灵川愿意在王国师面前替他美言几句,那真比什么都有用! 风暴湾之战是一场血腥恶战,但鹿庆浜心头一直担忧,族长鹿振声上报战果时,会把他的功劳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干最累的活儿,冒最大的风险,最后一无所获,鹿庆浜可不想当这种老好人。 但他又有什么办法? 现在有了贺灵川这一封表功信,鹿振声就休想盖住他的功劳! 最后一点烦恼尽祛,鹿庆浜只觉天也蓝了,海也平了,心情也舒畅了。 贺灵川拍拍他的肩膀:“希望百列东部前线一切顺利。如有短缺,只管找我。” 鹿庆浜用力点头,鹿飞烟则笑道:“好啊,缺衣少食就来找你。” 她又向万俟丰、裘虎等人挥手作别,给他们一个明朗的笑容,这才跟着兄长换船而去。 望着这几艘船驶向刀锋港,贺灵川知道鹿氏兄妹回到百列后,一定会将此战经过如实说出。 这一次,他在鹿庆浜兄妹那里可是刷满了好感度,鹿老六也欠他人情欠大发了。 不过鹿庆浜在风暴湾的表现,的确出乎贺灵川意料。 他领兵的经验不足,至今也不到两年时间,却能在风暴湾顶住那么大压力,尤其在万俟通重伤昏迷后还指挥佰隆人继续反抗。 最重要的是,佰隆人居然肯听他的,肯听从这个相识不到两天的年轻将领指挥! 这份定力,这份亲和,这份抗压能力,是相当珍贵的特质。 打仗这件事儿太讲天赋了,有些人天生就能、骨子里就会。 有些人怎么学怎么练,就是不能。 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贺灵川觉得自己运气真不错,百列也能出这样的本土将领,还是崭露头角,锋芒未显。 而鹿振声父子接到这些消息,想必又要五味杂陈。 而后,仰善船队返回群岛。 运载仰善护卫队的船只直接开往索丁岛,这是每次演练或者作战后的传统了,因为将士们要大肆庆祝一番。 贺灵川为什么要把护卫队拉出去打架?除了向雅国亮肌肉以外,贺灵川还要这支队伍从演练走向实战。 是时候了。 军队的自信,来源于常胜的战绩。 统帅的威望,来源一场又一场指挥成功的胜利。 这趟揍完青隆部族、救回佰隆人,护卫队的精神面貌立刻就不一样了。 自信又嘚瑟。 虽然风暴湾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他们比雅国军队更强,而是贺灵川拿下了对方大将乌禄。 但……赢了就是赢了嘛,其他废话少说。 胜者就是有资格洋洋得意。 贺灵川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给自己的护卫队寻找合适的对手,一边实战磨练,一边锻炼信心。 不能太弱,但也不能太强。 他一招手,裘虎就过来了。 “收集从仰善群岛到铂金岛之间的海盗情报,我们后面要清理海上航道,给我们的生意伙伴创造良好的通商和运输环境。” 裘虎大喜,连连点头。 主公的意思很明确,后面仰善群岛要主动找架打喽。他当护卫队头子快一年了,憋在群岛里,每天除了练兵就是练兵,早就手痒得不行,这下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奉命干仗! 王福宝还傻楞楞跟问一句:“那仰善群岛以西的航道呢?” 西边也有海盗啊。 贺灵川笑而不答。 吕秋纬一记爆栗扣在王福宝后脑勺上:“就你话多!” 主公不说,就是暂时不管。这都不懂吗? “行了,解散吧。” 贺灵川一声令下,众人呼朋唤友,相约酒馆。 刚打完一场大胜仗,谁不得喝喝酒、吹吹牛? 而运载佰隆族的船只,则驶向其他居民岛。 对佰隆人来说,这里同样是明沙净水的海岛风光,但仰善群岛有一点跟风暴湾完全不同,那就是人气很旺。 到处都是人,但大家行色匆匆,各忙各的,没人会对他们多看一眼——这正是佰隆人希望的。 从前无论他们走去哪里,别人都会投来戒备又敌意的目光。 毕竟,这里的住民多半在几个月前也是刚上岛的新人,佰隆人的心路历程,他们也都有过。 按岛主指示,雷妮和管恪安排佰隆人分散到三个岛屿暂居,其中最大的就是蜈蚣岛,恰好与万俟丰等做邻居。 这都是仰善的居民区,不对商旅和外客开放,但有固定航班直通主岛。 仰善群岛一直都在招收新血、努力扩容,镇、街、区的规则已趋于合理,甚至还有专门容留外来人口的暂住区,那里的竹屋、棕榈屋相对简陋,十几人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