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浮沉书第123章 摇摆不定
虽然黄元在作唐杀得人头滚滚,可是在张羡叛乱的大背景下,此事在荆州显得微不足道,根本无人在意。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即将到来的大战之上,这一战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张羡的此次叛乱,是否会成功。 张羡起兵之后,郑度作为黄元的使者,便从作唐一路奔赴临沅,来见杜伯持。 相较于黄元面对这一战的风轻云淡,杜伯持整个人是惶恐不安,惊魂难定。一边是初出茅庐、立足未稳的黄元,一边是老辣奸猾、根基深厚的张羡;一边是三县弹丸之地,兵不满万,一边是坐拥三郡,兵强马壮。不管怎么看,黄元都不是张羡的对手。 可偏偏他和黄元刚成为盟友,还将零阳和充县送给了黄元。一旦张羡的恼恨牵连到他的身上,他便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此时的杜伯持毫无办法,也只得不住地暗骂黄元,好端端地,为何非得去惹张羡,初生牛犊不怕虎,可你惹得是一条强龙啊。 听到郑度求见,杜伯持立刻让人将郑度引进来,可刚要下令,他立时又改了主意。 这个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作唐,一旦他接见了郑度,被张羡认为他要跟黄元彻底绑在一块,那可真就麻烦了。 此时绝不能引得张羡误会。 于是杜伯持告诉手下,就说他前往沅陵巡视,并不在临沅。 武陵郡从南到北,横跨整个荆南,单是直线距离便有上千里之遥。在杜伯持看来,他对外宣称南下巡视,个月回不来也正常。等作唐的战端有了结果,他再根据局势做出选择,如此谁也不得罪。 很快武陵郡的属吏将此事回报给郑度。 郑度一行人听了,脸色立刻难看起来。 谁也不是傻子, 杜伯持有没有离开,在城内一打听便可得知。杜伯持在这个时候如此推脱,很明显便是故意不见他们。 随同郑度一起来的是张裔和习珍二人,习珍性格素来刚烈,顿时便骂道:“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杜伯持此人,比而不周,小人也。” 张裔听了则满是尴尬,因为上一次双方的联盟,主要是他促成的。 张裔虽然是俘虏,被迫为黄元做事,可黄元势力若是出了事,他更不能还乡,因此做事倒也用心。 今日的局面,他这个昔日功臣,是要负责任的。 张裔犹豫再三,方对郑度说道:“子制,杜府君就在里面,我哪怕是强闯,也要见到他。” 郑度摇头道:“咱们要见他,是为了让军队进入汉寿,既然他不想见咱们,哪怕真的见了,此事也实现不了。” “那咱们就这么回去?” “当然不是,既然杜伯持不想站队,那咱们就让他不得不站队。” 郑度安排三人分头行动,习珍去拜见城中大户,言说“黄元要以武陵郡换取张羡的原谅,准备与张羡合攻临沅”;又安排张裔去见杜伯持的益州属吏,言说“张羡准备趁火打劫,假道伐虢,突袭临沅”;而郑度则前往城中人多之处,散播谣言,言说“黄元担心杜太守倒向张羡,准备突袭临沅”,“刘使君担心杜太守倒向张羡,准备派人前来接任太守之职”······ 一众事情,真真假假,经过几人之口,迅速传播开来。 郑度也知道杜伯持不敢得罪黄元,而且他时间也不多,因此这流言这么怎么疯狂怎么说,怎么传的更快怎么说,没过多时,便是甚嚣尘上,说什么的都有。 在流言之中,临沅都被攻破八十回了。 杜伯持得知此事,又急又恼,愤恨于郑度等人如此不择手段,便准备将郑度等人给撵出去。 不过这事到底没成行。 黄元手中有近万兵马,杜伯持这个时候,可不敢得罪黄元。 他这个武陵郡太守当得,受的全是夹缝气,有那么一瞬间,他都不相干了,辞职回家算了。 而且杜伯持也担心张羡真的对他动手。到时候得罪了黄元,他便再无援手了。 正当杜伯持进退维谷之时,其属下常高前来求见。 常高是杜伯持的蜀郡同乡,其从叔便是名臣常洽,他年纪轻轻,便担任杜伯持的主记室史,乃是杜伯持的心腹。 杜伯持立时将常高请入堂中,向他询问对策。 常高便言道:“明公以为,此番黄元和张羡,谁能获胜?” “黄元如何比得了张羡?” “那若是刘使君和张羡呢?” 杜伯持一时便无法回答了,二人各有优势,张羡占据地理,可刘表实力更强,又有大义之名。 “黄元不过是刘表手下一将,此役看似是黄元与张羡交战,可实际上是刘使君与张羡交战。黄元身后有刘使君不断地支持,未必会败,甚至还有可能得胜。 而此番明公不见郑度,便是得罪了黄元。” “可是我若见郑度,他必然要求我与黄元一同对抗张羡,这是将我武陵陷入险地的一件事,我必不能为之。” “那明公以为,二人谁得胜对我们有利?” 杜伯持虽然不想掺和此事,但他也明白,一旦张羡击败黄元,武陵郡便与北面的南郡隔开,到时候他便是板上鱼肉,张羡会不会让他继续做武陵太守,他也无法确定。 常高眼见杜伯持不说话,便说道:“明公,事到如今,总得有所取舍,摇摆不定,乃是大忌。张羡此人,恶狼也,一旦击败黄元,必然图谋我武陵。而黄元若守住作唐,到时我们,黄元,张羡,便可在荆南呈三足鼎立之势。 哪怕明公不能现在做出决断,至少也得先见见郑度。” 杜伯持想着人心惶惶的局面,又前怕狼,后怕虎,心存畏惧,终于被常高说服,同意了此事。 常高眼看杜伯持同意,心中也舒了一口气。 “张君嗣(张裔字),我算是尽力了,希望你能信守承诺。” 常高与张裔乃是好友,而且他也出自任氏学堂,算起来还是黄元的师兄。而且郑度答应,举荐常高为汉寿令,又厚赠其金帛、锦缎,这常高自然要替郑度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