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道天下第362章 脱虚向实
他任命华佗为太医丞,协助太医令救治伤员,将来再积功升迁。
他对华佗说,北疆每一个战士都是北疆安定的根基,多救一个人都是好的。治病救人,就是治国救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难得,良医更难得。你有成为良医的天赋,宜当珍惜。
虽然没能做成高官,华佗多少有些遗憾,可是见天子如此重视自己,期望甚高,他便释然了不少,欣然接受了任命。
将华佗纳入太医署的体系后,刘协又考核了随杨彪而来,打算投军的勇士。
这批人大多是太原籍,有不少读过书,武艺也不错,只是实战经验略缺。刘协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转入虎贲、羽林,几个特别优秀的则留在虎贲侍郎中。
比如郝昭。
郝昭年方弱冠,但身材高大,弓马纯熟,还有相当不错的兵学根基。不仅刘协对他很满意,郭武、阎行也与他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杨彪在一旁看着,觉得眼前的刘协又与几个月前的天子有了不同。
一场大捷,让天子更加自信从容,胸怀气度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若不是面相依然稚嫩,仅看他的言谈举止,谁也不相信这是一个年方十六的少年。
但他也有担忧,天子对百工的重视太重了,反而对士人不太上心。
到目前为止,天子发布的几道求贤诏书,有求能工巧匠的,有求通晓水利的,有求骁武能战的,唯独没有求通经明术的。
与杨修谈了一夜后,他证实了自己的担心。
借着一次汇报的机会,杨彪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刘协托着腮,盯着杨彪看了很久,露出一丝意味难明的笑容。
“杨公莫非忘了,朝廷自有举孝廉制度。”
“臣不敢忘。”
“孝廉虽说都是德行,其实大多本是通经儒生。既有现成的制度,又何必再求?”
杨彪看着刘协那一本正经的脸,有些恼怒,却无法反驳。
举孝廉其实算是儒门的胜利之一,从制度上保证了儒生进入仕途的通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子的话并不错。
但两百多年下来,举孝廉制度早就变了质,被选举的大多是世家、大族子弟,真正的儒生很少。
那些人就算被推举为孝廉,也不可能来朝廷,更不可能来北疆。
也就是说,儒生名义上有正规的入仕途径,实际上这条路已经被世家、大族挤占了。当天子下诏征求能工巧匠时,他们的机会还不如能工巧匠多。
“稀缺的才求,不稀缺的,不求自来。”刘协说着,取出一封奏疏,递给杨彪。“既然杨公来了,这件事就拜托杨公处理吧。”
杨彪接过一看,是骠骑将军军师丁冲送来的奏疏,说骠骑将军府发布了一道命令,招募读书人赶到北疆,协助天子教化百姓。已经有几十人应募,正在南阳集中。
杨彪很惊讶。这丁冲——张济显然没有这脑子——反应够快的啊,估计他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天子大捷的消息还没传到南阳。
“陛下,此计甚好,臣以为可以河东、太原等地施行。”杨彪说道:“而且可以再加一些好处,能在北疆教化者,除一家徭役。如此,寄寓荆州的士子必如川归海,欣然北上。”
刘协笑着摇摇手。“不能这么改。这么一改,得利的就是家大业大的世家子弟,而不是普通的读书人了。一人教化,几百口免了徭役,成本太高,朝廷承受不起。”
“可是世家子弟本来就不服徭役啊。他们名义上服役,实际上都是由人代劳。”
刘协停顿了片刻,淡淡地说道:“以后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