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岳飞建强宋第101章 朝堂议政攻打梁山
靖康之难的前五个年头, 汴梁城, 皇宫,金銮殿。 宋徽宗端庄的坐在龙椅上, 近日关心征辽战事, 方腊,梁山之事情萦绕。 脸色并不好看。 阴沉着脸,看着满朝文武, 不平不淡说道:“小顺子,念一下吧!” 小顺子走出来, 扯着公鸡嗓子:臣杭州知府高宏冒死上奏,昭和五年秋,方腊匪患带兵攻陷杭州周边城村,杭州城被围,据臣打探,方匪挟周边难民有十万之众,望吾皇火速发兵救援。 小顺子念完, 看了一下皇上。 “继续念。” 小顺子又拿起了另一道奏章。 “郓州知县童国伟奏报,梁山匪患,昭和五年秋,公然下山,烧杀郓州地界庄寨,曾头市被洗劫一空,郓州兵马多次围剿无功而返,梁山宋匪越发猖獗,望朝廷派大兵围剿。” 朝臣们听到这些消息,一个比一个坏。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 楚国公征讨辽国还没有成果,国内的形势,竟然这么紧迫。 杭州可是国家税收的重要城镇, 这要是沦陷了,征讨辽国的粮草就会受到威胁。 宋徽宗眼中透露着焦虑。 “这是秋收之际,方匪趁这个时刻,夺取我百姓生存根本,这是要难民更多,难民多了,匪患就多,梁上逆贼更是可恶,杀我大宋子明,抢夺我大宋财富。罪不可恕。” 你们都说一说,该怎么处理。 此话一说。 群臣快速盘算着。 现在能打仗的楚国公杨业征讨辽国。 剩下宗泽年事已高。 将军们都不少, 可是能挂帅,有威望的很少。 此时群臣才发现,可以带兵打仗的将领这么少, 全是拿笔杆的文臣。 打仗不是胜就是败。 不是处理政务,有缓冲的机会。 文臣们没有一个敢提前说话, 都在思考。 方腊十万,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还有梁山, 那里可是有八百里水泊, 要懂的水战。 不过前考虑增援杭州吧。 从哪里调兵,让谁去增援能解围,也是一个问题。 这个奏报, 一个是从杭州,一个是从郓州, 这两个地方,就算八百里加急,也的好几天。 现在前线的战事是什么情况, 没人知道。 杭州是否攻破。 梁山是否掠夺了财富,尝到了好处,继续不限于庄子,寨子二攻打县城。 文武百官左顾右盼,心中都考虑着,想着,想一个万全之策。 宋徽宗见这群人不说话。 气不打一处来。 “今天把你们全叫来,不是让你们挺尸的。一个个的哑巴了!” 赵构经历了宋徽宗的打压和关禁闭, 放出来了, 站在大殿上。 最近安分守己的默默的,更隐秘的忙着自己的事情, 丝毫不敢有冒失之举。 在文武百官面前,一副痛改前非的模样, 与人为善,人畜无害,毫无斗气。 此时在殿上,虽然想表现,但是想了想,还是韬光养晦的好,免的再被抓住把柄。 这时候主要一个稳字。 赵涛这时候靠着一根柱子打瞌睡, 最近总是睡不醒的样子。 对于这样的事情, 赵涛是有想法的,可是想法是想法。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是留给别人做吧。 朝堂还是一片沉默。 这时候,赵构实在忍不住了。 权衡了一下利弊。 “父皇,这样的事情,有什么好犹豫的。直接派兵” 说完,扭头看了一下太尉高俅。 这时候,高俅也心领神会。 赵涛看着两个家伙,挤眉弄眼。 心里一阵恶心。 两个狼狈为奸的东西。 高衙内已经让我打的全身瘫痪,等那天找个借口,让童禄也把高俅弄出来,打一顿,让他永远不能祸国殃民。 赵构说完,偷偷的看了一眼赵涛。 眼中闪过一丝的挑衅。 赵涛翻了一个白眼,继续打瞌睡。 “父皇,儿臣认为,梁山匪患内是我大宋后方,宋匪不除,后方将永无宁日。” 宋徽宗见有人说话了,还是自己的儿子, 虽然犯错,但是那个孩子不犯错啊。 高兴的说道:“你的意思是派兵围剿。” 赵构斩钉截铁的:“是!” “那派谁去啊。” “父皇,我大宋兵多将广,高太尉又是总领全国兵马事务,可派高太尉,率领一营禁军,到郓州地方,整合郓州周边统制,围剿梁山贼寇。可一举破梁上。” 赵构刚说完, 一些趋炎附势之人, 赶忙跪下。 “皇上,九皇子说的甚是。” 高俅出班。 “臣愿为皇上分忧,一定竭尽全力,将其梁山贼寇剿灭,不负皇上圣恩。” 赵构看火候差不多了。 “儿臣前段时间,猪油蒙蔽了心智,犯下大错,愿意戴罪立功,跟随高太尉一起围剿梁上贼寇。” 对于梁山贼寇, 赵高认为,对于朝廷来说,梁山的问题也就是肌肤之藓。 一群盗匪而已。 派兵就能剿灭。 所以赵构请缨。 一能增加对兵马的控制,二能消除父皇对自己的不满。 宋徽宗见赵构这么懂事。 心里甚是宽慰。 再看赵涛, 靠着柱子闭目养神了, 朝堂上的事情, 好像和他没关系似的。 两个儿子一对比, 觉的赵涛太不懂事了。 想训斥,又没训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