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宋第837章 丁大全出奇制胜
调四川军队下江南? 四川军队在破了鞑军主力后,俨然成为了大宋最强大的军事集团,调动他们来,岂不是表明了大宋离不开川军? 江南的宋军并不少,数量达致鞑军的两三倍,还舍近求远,这不是说明他们无能吗? 天下人会怎么想,正在前线的贾似道会怎么想?他还要不要“相公”的脸面? 考虑严重一点的,三国前期,汉失其鹿,就是从诸侯进京开始的。 今孟之祥大胜,威望更胜往昔,羽翼丰满,民间皆言其如高宗朝吴阶,割据之势成矣,即使把他换掉,他部下的那些骄兵悍将谁人可制?赵范治襄樊的明鉴未远! 临安府内有谣言曰四川王气已起,他若率兵晋京,只怕比鞑子危害更盛! 鞑子要钱要命,他要大宋江山! 况且,从四川到江南,远隔千里之遥,真要是等他来援,江南万事皆休矣。 丁大全给出了主意,林存和朱熠全驳,对丁相公的提议斥之以鼻,认为由贾相公主持芜湖一线战事,不宜调动京军,更不能调来川军。 管杀不管埋,丁大全不与林朱两相公辩驳,但他并不势单力孤,马天骥来了精神,旗帜鲜明地支持丁大全的主意,即出动京军,与贾相公合兵一道,共击鞑军,尽快解决江南之事,马相公的意见是倾向于派一位相公统帅出京。 先前,马天骥在朝较为沉默,不曾与李曾伯正面作对,一旦丁大全回朝,他就火力全开来支持丁大全了。 对于调派川军之事,马天骥振振有辞:“……鞑军肆虐江南许久,官军却迟迟未能驱逐,各州县白日关门,道路断绝,民何以为生?民不聊生!” “臣以为,当未雨绸缪,早作打算,可调川军晋京,迟则生变!”马天骥指出道。 林存和朱熠转移火力,与马天骥驳斥,马天骥何等的老油条,不说自已主意的对错,尽往江南目前的形势来扯,话中带话,意思就是李曾伯管军无能! 打仗得靠前线军人们拼命,责任还真的是由枢密院来扛,难不成是皇帝的错误? 听着马天骥句句戮心的话,李曾伯很想指着丁大全和马天骥的鼻子骂道:“奸臣!” 随着吕文德与高达新败,贾似道所率领的京湖军是目前在江南最好的军队,不信任他还能信任谁? 调京军出京,两奸臣还真的能想,换作其他人可以这么想,但他们不应该这么想,他们久久在朝,应知道各种朝廷禁忌! 主力京军离京,谁人、何军还能拱卫京城?保护皇帝? 把京军交给贾似道,那贾似道实力大增,岂可为之?! 并不是说贾似道一定会造反,但朝廷从不会让一个人控制着绝对的力量,哪怕再信任他都不行! 比如军队中川军、京湖军与两淮军三足鼎立,还有李曾伯、林存和朱熠在一起理事,官家把马天骥安排进来,对于这种渗沙子行为,李林朱三相公都不反对。 两奸臣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李曾伯也有他为难之处,目前鞑军盘踞江南,对江南大地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此事发生在他管军与主政期间,他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再有,丁大全说调京军出动,李曾伯反对,那么就会验证了御史的一个说法:“李曾伯拥兵自重!” 由于形势紧迫,李曾伯全面主导了京军的改编与组建,为这支军队呕心沥血,让这支军队深深地打入了他个人的色彩,高级军官是他选择的,士兵由他作出安排,他们对他较为信服,触犯了大宋治军原则:“兵将分离,将不专兵,务使其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意思是说高级官员不能熟悉他的部下,部队的管理、训练由军职负责,但统兵出征的却是内职(主要是文臣),现在京军由李曾伯一手包办,那还得了! 川军、京湖军与两淮军都有点违反这条原则,但川军所处是山高皇帝远,别人看也看不着,管也管不到,京湖军的贾似道更得到朝廷的信任,两淮军离得近,有大量的朝廷眼线布置其军内,吕文德不会做傻事,而京军所在可是大宋中枢,李曾伯管着京军,不行,太危险了! 都到了什么时候,还窝里斗,可御史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他们看不过眼的,违反朝制的,坚决弹劾! 结果李曾伯就遭到了御史弹劾说他“拥兵自重,恐成后患”,这可是一国执政被安上这样的罪名,看似荒谬,但在宋朝却很合理。 李曾伯管不了御史台臣大放厥词,他们就是皇帝的狗,专门用来对付执政大臣,风闻奏事,皇权特许! 思维如电闪石火,李曾伯左右为难,暗暗望向理宗,不由得心凉半截! 他在皇帝身边已有一段时间,渐渐熟悉理宗的为人处事,对理宗的举止行动也知晓了,即如果理宗不喜欢,他就会手按玉如意,做些小动作。 合他的心意,理宗的玉如意就会纹丝不动。 这么个征兆,十中八九。 上朝时不能目视皇帝,不能直睹天颜,李曾伯作为执政大臣,偶尔偷偷鸡,殿上御史就不管他。 李曾伯暗暗分析过,有个大逆不道的想法,即大臣不合官家心意时,他手按玉如意,想的是打砸那个出主意的人吧。 现在理宗并没有拿玉如意出气,显然丁大全的话合了圣意! 于是李曾伯上奏道:“臣启陛下,丁相公所言甚是,当派一相公,统领京军出京,与贾相公合击鞑军,同时调新军入京,拱卫京师,另急调川军进京!” 此言既出,林存和朱熠望着李曾伯,一脸不能置信的样子。 马天骥微微笑,丁大全则低下头,不让别人看到他脸上的喜意。 正所谓大臣决战岂在朝堂,丁大全前阵子蛰伏,暗地里全神贯注于理宗的反应,他不惜重金,收买皇帝身边人,了解皇帝的一举一动,从而决定对策。 他听闻宫中秘闻,即皇帝屡次作梦,从梦中惊醒,喊着叫着他不愿发生靖康之变,不作亡国君! 得,丁大全就投其所好,理宗怕什么,他就为理宗解决什么。 靖康之变是鞑子兵临城下所致,那个惨啊,唯恐旧事重演,官家亚历山大。 如果我军御敌于国门之外,打败他们,岂不是没有了靖康之变? 拖得越久,官家越怕,早早解决,官家心安! 况且李曾伯要是镇守京师,哪有他丁大全的机会? 丁大全心忖着:“小样,你们这帮直臣,与我玩,你们还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