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魏延一统第305章 战损很大
荆州军在叶县、鲁阳一线严阵以待,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静静地等候着曹军援军的到来,但连续数日过去了,仍未见到曹军的踪影。 与此同时,叶县城内的曹仁、夏侯惇、程昱等人却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焦躁不安。由于已被困在城中数日之久,这八千士兵每天所需的口粮数量庞大,而叶县的存粮本来就有限,如今眼看就要见底了。然而,城外的荆州军却将城池团团围住,毫无撤退之意。 魏延则亲自坐镇叶县城外的大营,一方面要提防城内的曹军溃兵突围,另一方面他还要做好准备,随时支援南阳边境的防线,以抵御许都方向而来复仇的曹军。 然而,令魏延意想不到的是,曹军的援军并未出现,而叶县城内的溃兵也异常安静,安分守己地待在城内,魏延整日里无所事事,要么就在大帐内品茶,要么就率领亲卫营在南阳境内闲逛。 这日,魏延、徐庶、庞统三人正围坐在一起,面色凝重,商讨着重要事务。 “主公,南阳一战的伤亡和俘虏数量已经统计出来了。” 徐庶一脸沉重地开口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伤感。 魏延微微皱起眉头,目光紧紧盯着徐庶,等待着进一步的消息。 徐庶深吸一口气,接着说: “加上湖阳和邓县与刘备军的战损,此战我军各营伤亡总计一万五千余众,俘虏曹军九千余人。” 听到这个数字,魏延和庞统都不禁倒抽一口凉气,他们知道这场战斗非常惨烈,但没想到损失会如此之大。 魏延陷入了沉思之中,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这场激烈的战斗场景。 此次南阳之战,自己一方汇聚了亲卫营、五溪营、虎贲营以及第三营等共计四万五千余的兵力,与三万多曹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 尽管最终成功战胜了曹军并夺回了南阳,但客观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惨烈的胜利。然而,魏延的内心却充满了满足感。能够正面对抗如此强大的曹军,并取得胜利,即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起初,魏延对曹军心怀忌惮,甚至有些畏惧。但是经此一战,他和荆州军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曹军,曹操和他麾下的兵马不是强大到不可击败。 更重要的是,南阳被夺回来了。这里拥有丰富的人口资源,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兵源补给。 魏延终于获得了一个北上中原的战略要地,只要能够抵挡住即将到来的曹军的突袭,那么他就能将南阳稳稳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一来,天下强大的诸侯也就有了他魏文长的一席之地。 “伤亡将士的抚恤一定要严格按照奖惩制度来开展,切不可有所遗漏或者疏忽,不能让将士们寒心。” 魏延一脸严肃地朝着徐庶和庞统说道。 他的语气坚定而庄重,仿佛在向他们传达一个重要的使命。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伤亡士兵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公正抚恤的执着追求。 魏延心中明白,这场战斗中的伤亡虽然已经过去,但每一条生命都是宝贵的,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抚恤。 他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牺牲者被遗忘或忽视,更不愿让那些英勇奋战的将士们感到心寒。只有通过严格执行奖惩制度,确保每个伤亡将士都得到公平对待,才能让在九泉之下的将士们安息。 徐庶恭敬地回应: “主公放心,伤亡名单已经统计完成,各营已经开始着手此事。我们会尽快处理,确保抚恤金及时发放到每位伤亡将士的家属手中。 同时,我们也将根据奖惩制度,对有功劳的将士给予相应的升迁奖励,以表彰他们的英勇表现。” 魏延微微点头,表示满意。 “对了,主公,曹军的近万名俘虏该如何处置?” 庞统负责掌管粮草,这九千余名的俘虏每天消耗粮草甚巨,虽然这一次在南阳缴获不少的粮草器械,但是庞统还是不舍得将这些宝贵的粮食用在俘虏的身上。 魏延皱起眉头思考着这个问题,他深知这些俘虏不能被轻易放过,但也不能让他们成为负担。于是,他决定采取一种更为人道和策略性的处理方式。 “对于精壮的,可以补充到我军之中。而那些伤重、病残的,可以给予优待,发放一些粮食,然后放他们回去。” 魏延提议道。 庞统听后,眼睛一亮,不禁赞叹: “主公英明!这样的做法既可以减轻我们的负担,又能显示出主公的仁义之名。这些伤重、病残的士兵回到曹营后,必定会宣扬主公的仁德,从而影响其他曹军士兵的士气。” 魏延微笑着点了点头,他明白自己的决策不仅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还能为未来的战略布局打下基础。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既能赢得人心,又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主公,俘将张合已被押解过来了。” 徐庶见事情处理完毕,便出声提醒道。 听到这话,魏延心中一喜,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此前,他已经得知曹军大将曹洪、张合被荆州军俘虏的消息,对于这两位曹军大将,魏延都是非常熟悉的。 曹洪这个人,是曹操的族弟,更是曹魏的死忠分子,魏延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如果不能劝降,那就只能杀了或者终身监禁。 但是张合就不同了,此人原本是袁绍麾下的大将,河北四庭柱之一,官渡之战后被迫投降曹操。之后,张合在曹营中表现得极为出色,成为了曹魏阵营中的五子良将之一。 魏延仔细地询问了一下俘虏张合的经过,得知张合是被曹军留下来断后的,而且此时的张合对曹操的忠诚度并不是很高。 因此,魏延觉得可以尝试说服张合投靠自己。于是,他立刻让徐庶派人将张合带到叶县前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