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290章 蒸汽的赞歌
几日前,王徵一行人就带着他的《远西奇器图说》。 还有崇祯画的几幅,鬼画符一样的蒸汽机草图,来到了平台。 王徵作为一个信徒,自然少不了拜托耶稣会的帮忙。 在征得崇祯的同意后,王徵也是邀请了挚友,一起撰写《远西奇器图说》的邓玉函,一起研制蒸汽机。 这在崇祯这边,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个时代,东西方的科技水平并没有相差太多,甚至大明某些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 但不可否认的是,西方成系统体系的基础科学,是东方大明所不具备的。 这邓玉函是个瑞士传教士,更重要的是他是伽利略的至交好友。 崇祯很想认识伽利略,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 要是有机会的话,还是可以给教廷写一封信。 让教廷把这个异教徒送到东方来,东方帝国可遍地都是异教徒啊。 这几天平台实验室这边,崇祯是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大明有的东西,尽取之。 大明没有的东西,花钱花时间出海买去。 蒸汽机的实用阶段,要到旧时空的十八世纪才能正式实现。 即使崇祯作为最高统治者,驱动国家的机器去追求缩短蒸汽机的研发时间。 也要受限于各种现实客观条件的影响。 比如,现在可没有什么特种钢材,一切都是铁匠,一点点敲打出来的手工模具。 金属机床母床也没有出现。 不过王徵应该快研制出来了。 崇祯已经打算蒸汽机的研究问世,是一个长期艰难卓绝的过程。 时间会跨度很大。 也许一年两年,十年也说不定能研发出实用型的蒸汽机。 也许需要他耗费一辈子的时间。 可王徵给了,他一个惊喜。 这才几天啊,王徵这个土着科学家,就凭着自己胡乱灌输的一些机械知识,就能造出来。 崇祯都怀疑,自己的穿越是不是带着系统。 只不过出了偏差,系统成精了,或者自主意识太强。 系统自己也附身到了,王徵一个人类的身上,直到现在才给崇祯一个惊喜。 等崇祯大队人马,来到了一栋两层小楼那么高的,金属构造物面前。 看到那冲天而起的水蒸气,听到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时。 所有人仿佛觉得,就是那远古莫名的巨兽,在沉睡万年以后,渐渐苏醒。 它在伸懒腰,它在打哈欠,下一步就是要挑选猎物了。 周围的大臣们纷纷骇然失色,跌坐于地。 有人失声喊出。 “怪物,这是可怕的怪物。” “这分明是旱魃,赤地千里的旱魃。” “全身都是钢铁,这是在浪费啊。” 有的人没有一屁股坐下,却是两股颤颤,喃喃自语。 “三清真君在上,各路神仙保佑。 此等物品,乃天授。 凡人岂可夺天地造化之功,窃取神界奥秘。 天谴,这是天谴快来了。 我等马上就要被天谴啊。 陛下,为今之计,下罪己诏吧。” 崇祯仿佛没有看到,也没有听到群臣的反应。 他一脚踢开那个跪下来,让他下罪己诏的家伙。 狗屁的罪己诏,这才哪到哪? 要是让这家伙看见了,冒着黑烟跑的轮船和蒸汽机车。 这家伙岂不是要让,自己下罪己诏下个不停? 崇祯抬头看着这个庞然大物,缓步走了过去,神情庄重而又热烈。 崇祯的记忆拉回到了,宫崎骏演绎的蒸汽朋克时代。 确实,他那个旧时空,想要了解蒸汽时代的辉煌,也只能从课本和影像动画中了解了。 究竟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大宝贝啊? 庞大笨重缓慢又坚定,时不时还要发出尖啸声,有的地方覆盖了铁皮的外壳,有的地方却要裸露出,密密麻麻的铜管和齿轮。 多少有点残缺暴力美学的感觉。 不知为什么,崇祯想到了这些不相关的,细碎的词语。 他的脑海中砰的一声,犹如香槟开启了木塞。 只剩下了胜利的乐章。 崇祯不等有人过来介绍蒸汽机,他自顾自来到了,这个机械蒸汽造物的旁边。 就像是站在一个老友的面前,转身充满自豪地向身后的亲信大臣们介绍道。 “各位,这就是蒸汽机。 朕可以在这里郑重宣布。 以烧开水为动力的时代,终于来临。 有了这台机器做开端,朕要让整个世界都匍匐在朕的脚下。 这就是文明的光。 朕会让所有人见识到,蒸汽时代的伟岸与无所不能。” 下面的大臣们看着,突然慷慨激昂,难以自已的自家帝王。 都是面面相觑,谁也不说话。 刚才确实是被这蒸汽机吓着了。 可过去那段恐慌之后,这些大臣发现蒸汽机不过如此。 不就是一堆铁制的机关造物呗。 春秋时期墨子、公输班就已经造出来了。 那恢复理智的大臣们,就抓不到,崇祯皇帝的兴奋点在哪里? 什么烧开水的动力? 那玩意能比牛马更有力气吗? 是那自己家里烧水,水开了呜呜呜叫的水壶吗? 眼前这栋两层楼高的建筑,也是用来烧开水的吗? 烧开水能推动马车战船吗? 估计不能吧? 怎么看都不现实。 这看起来只是一个骇人的大家伙。 装神弄鬼还行。 那烧出来的开水,可以供府上所有人沐浴用了。 这需要浪费多少木材和煤炭啊? 简直就是劳民伤财,一定要建议陛下砸碎,这种恐怖的机械怪物。 国朝稳定一直靠的是,农民老老实实种地,商人本本分分做生意,读书人一门心思做八股,将士们奋勇前线杀敌。 只需士农工商各安其职,社会自然稳定,国家自然富强。 哪里需要,这种不知所谓的机关物体出现。 这简直就是冲击人的思想和信念,让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和动荡中。 不行,一定要找机会抨击这种唯机械论的思想,不能让皇帝陛下太过沉迷于格物致知之中。 下面的大臣们,由于思想僵化,亦或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和崇祯皇帝陛下,思想上可以共鸣。 倒是那些个内书堂的学生,经过了这么些天的数理化知识的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