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崇祯,魏忠贤没死,挺急的第584章 大臣心中的李自成
朝堂之上,许多大臣茫然无知,甚至不知道李自成和张献忠是谁,更别说了解他们的背景了。 而那些了解他们身份的大臣和亲信们,也对这两人并没有太多特别的认识。 他们不知道的是,按照原先的历史轨迹发展,未来的李张两人会是许多官员全家九族的掘墓人。 温体仁才不在乎这些呢,反正崇祯皇帝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就是崇祯皇帝让他研究橘座大人一举一动代表着什么意义,他也能研究得明明白白的。 温体仁停顿片刻,心中迅速组织好言辞后,便开口说道。 “陛下,那臣就先讲讲米脂县的李自成吧。 李自成如今是大明皇家邮政公司米脂县分公司的一名高级职员,属于可携带腰刀与火铳的外勤人员。这次密折是根据邮政驿站系统、府县衙门以及厂卫系统的综合报告,再经过锦衣卫内勤人员刘德凯、郭凯鑫的整理,最终呈报于皇上……” 还没等他说完,崇祯皇帝不耐烦地摆了摆手,打断道:“温爱卿,不必如此详细,直接告诉朕重点即可。” 这次听了崇祯皇帝话的温体仁,却没有像往常一样顺从皇帝的意思。 他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语气严肃地说道:“陛下,这不符合程序规章制度。”崇祯皇帝一脸错愕地看向温体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疑惑。 他不禁想道,这个平日里对自己百依百顺的臣子,怎么会突然如此坚持原则? 崇祯皇帝皱起眉头,表情显得有些不悦。 然而,温体仁并没有退缩,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密报奏折必须要说明情报来源、收集者和整理者,这是陛下您亲自制定的规矩啊!”他的声音带着几分恳切,在提醒崇祯皇帝不要忘记自己定下的规则。 温体仁说完这番话后,目光诚挚地望向崇祯皇帝。 他深知这位喜怒无常的帝王性格多变,但作为臣子,他们更希望能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制度可以依赖。 即便这些规则制度是由帝王本人所定,也能给予他们臣子一定的安全感和确定性。毕竟,面对一个难以捉摸的君主,明确的规则至少能让他们有所依据。 如果一个帝王连自己制定的规矩都无法遵守,那么对于臣子们来说,这样的帝王绝对是最难以侍奉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臣子们根本无法保证自身的安全。 幸运的是,崇祯皇帝并非如此。 尽管他有时会出现记忆不佳或选择性遗忘的情况,但总体而言,他还是比较靠谱的。 例如此时此刻,当崇祯皇帝听到温体仁的话语后,他的脸色从愤怒逐渐转变为困惑。 然而,他并没有向身旁的王承恩询问,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坐在温体仁旁边的杨嗣昌。 如今,君臣之间的奏对大多是以坐而论道的方式进行,很少有人需要跪着,除非是在一些重要的典礼场合。 这也是崇祯皇帝所推行的一项新规定。 “对朕的忠诚要表现在心里,而不是这些表面文章上。” 这句话正是出自崇祯之口,并且被详细地记录在了《崇祯语录》这本书的第六小节的内容。” 杨嗣昌博闻强记,诸子百家还有崇祯新学无所不读,无所不精。 他就像一个移动的图书馆,对各种知识都有着深入的了解。 崇祯皇帝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事有不谐问文弱的好习惯。 这种习惯使得杨嗣昌成为了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人物。 他不仅能够提供准确的信息和建议,还能帮助皇帝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样专精特新的高级秘书,高级助理,在旧时空的历史里也是很难找得到的。 他们往往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而杨嗣昌正是这样一个人才,他的存在对于崇祯能够把控朝政,继而对明朝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崇祯皇帝点头表示认可杨嗣昌的回答后,转头对着温体仁说道。 “温爱卿,那是朕错了,竟是记不住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好了,温爱卿,你继续吧。” 这句话体现了崇祯皇帝的坦诚和自我批评精神。 作为一国之君,他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承担责任,这显示出他的开明和大度。 在上位者与臣子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军机处的效率和稳定性。 然而,上位者没有错误,错误的都是手下人,这种观念在中原王朝中较为常见,但在崇祯皇帝这里却行不通。 他认为,作为统治者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失误,并及时纠正错误。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臣民的尊重和信任,树立良好的形象。 相反,如果一味地端着架子,就算是犯了很低级的错误,也不愿承认担责,而是随便找个臣子背锅。 时间长了,也会让臣子们看清了上位者虚弱的本质和内核。 到那时,上位者将失去权威,所言所行在臣子面前都会显得无能和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