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高大英俊(1/1)

作者:森海如烟

重生为北汉燕王第118章 高大英俊

公孙瓒早敖烈三日离洛,部下皆骑兵,闻伏击消息时已返幽州,故稍迟一步。 公孙瓒挥手指向白马义从,五千白马义从齐齐下马,向敖烈俯首:“参见主公!”敖烈惊讶地望向公孙瓒,问道:“伯圭兄,此为何意?”公孙瓒朗声一笑:“肥如之围,若非君侯援军,我公孙瓒早已化为黄土。 如今你部损失惨重,我以礼尚往来,率军投效,岂可拒之门外?” 不待敖烈回应,公孙瓒下马,单膝跪地:“末将公孙瓒,参见主公!”公孙瓒为辽西太守,辽西隶属幽州,称敖烈为主公并无不妥,但从公孙瓒的态度看,显然是要效忠于他,甘为副将。 敖烈忙跃下马,扶起公孙瓒,疑惑道:“伯圭兄,究竟何意?” 公孙瓒起身,朗声道:“主公仁德,胸襟宽广,令人敬仰。 某早有意投效,只因主公兵强马壮,令瓒自愧不如,不敢妄言。 今主公用人之际,某率全郡兵马前来,望能助主公一臂之力。” 说完,他又凑到敖烈耳边低语:“实则,某亦有私心,有小霸王你坐镇幽州,我一生只能为辽西太守;若投你麾下,或有机会封侯。” 敖烈明知公孙瓒后话是戏言,却仍感动:“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伯圭兄的情谊,我铭记于心。” 敖烈麾下将领谋士纷纷上前祝贺,与公孙瓒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笑谈过后,两军合并,再度踏上归途。 不多时,敖烈等人疾行,蓟郡城墙已遥遥在望。 十里之外,蓟郡文武官员出迎。 敖烈是他们的主心骨,他们的精神支柱,对他的安危极为关切。 幽州虽偏远,但敖烈遇伏的消息早已传开,若非荀彧威望稳重,众人早已南下讨伐袁绍。 张辽、徐晃、张绣等武将在左,荀彧、鲁肃、顾雍等文臣在右,皆翘首期盼。 敖烈出现,文武百官再也按捺不住,疾步上前迎接,就连沉稳的荀彧也激动地跑过去。 人群中,一辆朴素的马车悄然停在路边。 蔡琰素颜含泪,轻语:“你,终于回来了吗?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你若战死,我活着又有何意义……” 蔡琰身旁,敖夫人泪眼婆娑,轻拍她的手背,柔声道:“傻丫头,烈儿不是回来了吗?放心,他不会抛下娘亲,抛下你的。” 数月后,敖烈重坐州牧府大堂,文武官员分列两侧,聆听他讲述数月间的种种事迹。 张绣坐在厅堂之下,听完叙述,已是怒火滔天,猛然起身,大声喝道:“袁绍号称四世三公,实乃伪君子!师兄,你若能忍,绣却不能!” 敖烈轻轻摆手,示意张绣冷静,随后缓缓道:“佑维,各位,我军历经此役,血杀、虎贲两营精英损失过半,元气大伤,不宜再战。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此刻有两要务亟待解决。 其一,扩军募兵,尽快恢复战力;其二,创办书院,广纳贫寒子弟与平民入学,从中选拔优秀者,充实军伍,委以官职。” 敖烈的策略令在座文臣武将深思。 贾诩点头赞同:“主公欲养精蓄锐,诩亦赞同。 待数年后,我军恢复元气,首批学成之士亦可担当大任,那时才是复仇之时,也是我军与天下豪杰一较高下的时刻。” 众人纷纷发表见解,基于敖烈的两点,提出诸多可行建议。 最终,敖烈决定一面征召新兵训练,一面兴办书院,同时延揽德才兼备之人担任教习。 书院分为儒家、医术、兵法、工匠、商业、农业、法学和杂学八大科目。 商议完毕,徐荣缓缓起身,叹道:“徐荣承主公厚爱,本应驰骋疆场以报主公。 然如今徐荣身残,壮志不再。 愿隐居书院,将所学传授给有才之人,以报主公恩情。” 敖烈闻言,沉默不语,片刻后,应允徐荣:“既徐将军心意已定,某不再强求。 将军俸禄,按原职双倍发放,将军安心。” 旧人退隐,新人必至。 正逢敖烈与徐荣交谈之际,一士兵禀报,诸葛亮已至。 敖烈愣了半晌,大笑道:“吾之管仲、乐毅来了。” 随即起身,亲自迎接。 多年未见,诸葛亮更高大英俊,书生气少了,多了几分沉稳与智慧。 可见这些年他在庞德公门下学有所成,已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成熟男子。 \"大哥。” 诸葛亮见到敖烈,仅吐出二字,便哽咽无言。 千言万语化作泪水,方能表达内心的激动。 \"走,随我进府。” 敖烈简洁回应,上前握住诸葛亮的手,引他入府。 诸葛亮压制激动,反拉了拉敖烈的手臂,指向身后三人介绍:“这三位,是我至交好友,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 他们挂念于我,故不远千里陪我前来。” 敖烈松开诸葛亮的手,向崔州平等三人深深鞠躬,道:“多谢三位一路照顾孔明,某在此谢过,请一同进府品茶。 适才初见孔明,失礼之处,还请见谅。” 见敖烈果然如传闻般待人宽厚,三人齐齐拱手:“多谢君侯盛情,叨扰了。” 回到大堂,赵云、马超等在南阳时就与诸葛亮相识之人纷纷上前热情问候,其余不识诸葛亮者,也知其名声,知他是敖烈钦定的首席谋士,皆起身致礼。 礼毕,敖烈回到主位,指着身旁座位对诸葛亮说:“孔明,坐这里。” 此刻诸葛亮无官无职,却被敖烈指定坐于身旁,足见敖烈对其重视。 敖烈视诸葛亮为管仲、乐毅,并非空谈。 诸葛亮微笑,未即刻坐下,而是向大堂众人行礼,开口道:“亮年幼,投效主公时间最短,又无寸功,怎敢居高位?望主公收回成命。” 贾诩原是敖烈麾下首席谋士,见诸葛亮举止得体,气度非凡,暗暗点头。 贾诩深知自己年岁已高,未来力不从心,培养接班人之事宜早不宜迟,让接班人早日成熟。 眼前的诸葛亮,正是个好苗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