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相集第十七集 箭射天子
数日之后,宋都谣言大起:十年奉国君,对外十一战;不杀孔父嘉,宋人不得安! 谣言到处,国中百姓信以为然,迅即播散。 华督重赏御者,更趁朝会之机,又在宫门外鼓动国中诸将。 华督:国中谣传,你诸将可曾得闻? 诸将:皆闻之也。 华督:十年以来,孔司马一贯主张对外用兵,使我国战火不息,殃民毒众。主君偏于信任,不从我进谏,三日之内,又要大举伐郑。宋国百姓何罪,受此劳苦! 诸将:我等身为战将,首当其冲,饱经战争之苦,父兄皆死于战场,马革裹尸。华太宰之言甚是,不杀孔父嘉,宋国之乱未已。 华督:然而国君专宠孔氏,岂肯诛之? 诸将:若太宰首倡,我等愿为先锋,冲入孔府,就而杀之! 华督见民心向背态势已明,遂带将士哗变,攻入大司马府,屠杀孔父嘉全家。 兵变之后,华督别无所取,吩咐心腹,只抢夺孔父嘉妻魏氏,送归自己府内。 画外音:可叹孔父嘉直到临死,也不知自己死于何故。膝下止有一子,名叫木金父,年纪尚幼。当兵乱初起之时,幸亏家臣机灵,怀抱公子逃出宋都,奔至鲁国,隐居下来。其后木金父长大,便以父字为氏,称为子姓孔氏。孔圣仲尼,即其前往邓国,就截杀楚使之事问责于邓。 邓侯不知其中原委,故对楚王问责不予接受。 熊章回报,楚武王大怒,遂令斗廉率军,围攻鄾国。 邓国大夫养甥、聃甥率军救鄾,与楚军对阵。 斗廉借夜色悄然设伏,彻底击溃增援邓军。 鄾人闻信,不战而退,连夜弃城而逃。 由此一役,楚武王即报道朔被杀之仇,又占有鄾地,一举两得。 周桓王十八年冬,鲁国接纳邓国参拜。郑国以为鲁侯挑战自己霸主地位,遂约齐国伐鲁。 因郑国前番助齐北御戎师,齐僖公难以拒绝,只得应允,并请卫国出兵协助。 三国联军大进,与鲁军战于郎邑,距鲁都曲阜只有数十里,鲁国情形十分危急。 鲁桓公大慌,只得遣使赍持重礼前往宋国,请宋侯出面调停。 宋侯出面,分别致书郑、齐、卫三侯。三侯面商,因思鲁国与周王室关系密切,齐鲁又是姻亲,郑国教训鲁国目的也已达到,卫国并无利害关系,故都卖给宋侯一个面子,使鲁桓公纳币谢罪,三国便借梯下台,各自收兵。 是年卫国发生宫变,公子朔谋杀太子汲及公子寿。卫宣公无力平叛,万般无奈,被迫册立以公子朔为太子,次年郁闷而死。公子朔立,是为卫惠公。 镜头转换,关中平原。 武王克商之后,封同姓芮良夫于今陕西渭南大荔,是为芮伯,在周王室担任司徒。 周平王时,芮桓公与妻芮姜共同治理其国,不幸英年早逝,子姬万即立。 芮伯姬万沉缅女色,芮姜教育不听,于是逐子居魏。 芮姜称伯,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君。在位期间内修政理,外御强敌。 周桓王十八年,秦宪公发兵攻芮,芮姜率兵抵御,以少胜众,取得胜利,诸侯大惊。 秦宪公虽败,但知耻后勇,此后不断拓展疆域,再将都城迁到平阳,并与犬戎部族继续作战。其后举全国之力攻打亳戎,使亳王逃亡西戎;秦据其地,掳其人口牲畜。犬戎诸部由此敬畏秦人,秦国自此在西陲基本已无敌手。 繻葛之战,陈侯随周桓王征伐郑国,大败而归。 陈侯本名妫佗,又称五父,与陈桓公皆是陈文公庶子,故称陈佗。 镜头闪回。周桓王三年,陈桓公在位。 郑庄公遣使至陈国讲和,桓公不许。陈佗出班劝谏。 陈佗:臣闻睦邻之道,乃为国家之宝。今郑公发使来聘,主公不如应和。 桓公:岂有此理!郑侯不尊天子,我与其言和,便是不臣! 两年之后,郑庄公发兵侵陈,大获而归。陈桓公终纳陈佗劝谏,派陈佗与郑伯结盟。 陈佗奉命前往郑国议和,郑庄公从之。 画外音:于是郑陈两国筑台相会,执牛割耳,置于朱盘,沥血于玉敦。司盟面北,对执牛耳者当众宣誓;戎右持玉敦以请盟誓,双方依次歃血,蘸涂于唇。歃血已毕,挖坑埋牛,将誓言置于牛身。此乃歃血为盟典故来源,持朱盘者便为主盟,所谓“执牛耳”者。 正当歃血之时,戎右持玉敦至于身前,陈佗竟然心不在焉,洋洋不睬。 戎右站立既久,身后侍官急蹴陈佗足跟,借以提醒。陈佗猛醒,慌忙歃血于唇。 郑国大夫泄驾:陈五父不敬鬼神,恐其不得善终乎? 会盟之后,郑庄公又派大夫良佐为使,前往陈国,与陈桓公再次歃血为盟。 陈桓公歃血之时,陈佗在旁侍立,神色有异。郑良佐大悟,还至驿馆,与随从私议。 郑良佐:你等见日间会盟之事乎?陈侯歃血,隐佗神色有异,陈国将有祸乱也。 随从:何以言之? 郑良佐:你等不记其前番莅盟之时,心不在焉乎?彼时早已萌生异志,今复现之。 随从:原来如此,主公明见。(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