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集 曹节诛武(1/1)

作者:背砍刀诗人

华夏真相集第七十二集 曹节诛武

镜头转换,青州平原郡。 平原相史弼独坐衙中,手中持观朝廷邸报,目含愤懑之色。 郡丞登堂,小心问道:朝廷诏命天下,举告钩连党人,催迫甚急。今闻各郡国所奏党人相连及者多至百数,唯我平原独无所奏。天子震怒,已遣钦差特使,前来问罪矣。 史弼:此非天子震怒,是阉竖震怒也。我郡并无党人,岂可诬奏? 郡丞:然则钦差从事今已坐于传舍,立召本郡诸吏前去问话,大人将如何答对? 史弼:他有来言,我有去语,问便问罢,怕他不成! 于是便即召集阖衙诸吏,前往传舍,来见天使,登堂施礼:参见从事大人。 天使横扫平原郡诸吏一眼,最后盯住史弼,阴恻恻问道:天子明下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恻。青州六郡,其五郡皆有党人,你平原以何治郡,而得独无? 史弼不卑不亢,施礼答道: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我为平原相,职责所在,有死而已,欲我构陷良善,所不能也! 天使闻言大怒,立即命令尽收平原郡僚属下狱,并具折上奏,说史弼不遵帝旨。 来日圣旨诏复:既逢党禁中解,可即释放平原郡僚属,只命史弼罚俸赎罪可也。 平原诸吏获释,因此遍传郡相史弼恩德。因其违旨不举,郡中士人得脱此难者甚众,也将史弼视为圣贤,感戴不已。 镜头转换,京城洛阳。 党锢既解,窦武遂向朝廷推荐四位名士,分别乃是沛人朱寓、勃海人苑康、会稽人杨乔、陈留人边韶。桓帝召集四士廷对,对四人才华称赞不绝,甚为满意,皆都委以官职。 又见杨乔容仪伟丽,桓帝爱其才貌,欲以公主妻之。杨乔固辞不得,绝食七日而死。 镜头转换,蜀中巴郡。 虽然已至八月仲秋,巴郡依旧酷暑不减,热浪逼人。 有郡人为避暑热,欲就村头池塘洗浴。因见池水混浊,便戏言相恐:此池中必有黄龙! 由是讹语相传,不一日便即传遍全郡。 太守闻之,信以为真,便欲以为祥瑞,上报朝廷。 郡吏傅坚谏阻:此鄙夫走卒戏语,焉能当真,以此戏弄朝廷? 太守不听,终于呈表上报。不料奏表发出未久,便闻桓帝驾崩噩耗。 镜头转换,延熹十年冬十二月,洛阳皇宫。 桓帝因为荒淫过度,忽至病笃,驾崩于德阳前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 因是突发暴疾而崩,又无继嗣太子,由是天下无首,朝野大慌。 皇后窦妙执掌朝政,下诏书道:夫民生树君,使司牧之,必须良佐,以固王业。前太尉陈蕃,忠清直亮。其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 当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宦,俱都托病不朝。 陈蕃见此,便以私书递送诸部尚书,责以大义: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 诸尚书惶怖,于是皆起而视事。众请皇后窦妙临朝称制,将大行皇帝刘志葬于宣陵。 因桓帝无嗣,皇后之父窦武议立新帝,乃召侍御史刘鲦问道:卿观宗室之中,可有贤德能继帝位者否? 刘鲦答道:章帝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诸奸知臣疾之。 窦太后览奏不悦,说道:此翁老矣,因何容不得几个宦竖! 百官闻说此奏,则无不震惊。 镜头转换,灵帝即位当年五月,京师发生日食。 窦武便借天象生变为由,认为群阴剥阳之兆,先下手诛杀中常侍管霸、苏康;还要诛除曹节等人,乃奏请太后允准,窦太后犹豫未决。 迟至八月,刘瑜寄书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提醒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 窦武警醒,遂罢免黄门令魏彪,以小黄门山冰代之,并将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狱。 陈蕃建议立杀郑飒,窦武不从,命山冰等人审之,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窦武大喜,欲再加追审,将其余党一并上奏收捕。 是夜窦武归府住宿,将奏疏草稿遗落宫内省中。宦官朱瑀暗探消息,见到案上所写奏章,不由大惊失色,破口骂道:宦官放纵非法,当然该杀。我等何罪,何以非要一起族灭? 因此回到内宫,立即召集亲信长乐从官史共普、张亮,并强壮宦官十七人,扬言大呼: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大逆不道! 曹节听说,惊慌失措,于是挟持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属写诏,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尹勋、山冰等人。 山冰不受诏旨,欲要反抗,王甫乃杀山冰、尹勋,并释放郑飒。接又劫持窦太后,夺去玺书,并使郑飒等持节带兵,前去收捕窦武等人。 窦武见事不妙,急驰入步兵营,射杀使者,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对军士下令道:黄门宦官反叛,挟持帝后。尔等只管尽力诛杀叛贼,皆有封侯重赏。 王甫既然夺到玺印丹书,便即矫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假节。复闻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率军回师,便命其与周靖率五营军士,讨伐窦武。 张奂见有天子符节及太后玺书,因不明真相,便为宦官所用。 当天深夜,王甫率领虎贲、羽林、厩马刍、都侯、剑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部队会合。次日早晨,两军对阵于禁阙之下。 王甫见手下军士逐渐增多,信心大增,命周靖对窦武部下军士喊道:窦武造反,是属灭族之罪。你等都是禁兵,应当保卫宫省,为何随其反叛?念你等被骗无知,先投降者有赏! 营府军士素畏宦官,又不明真相,于是闻声而降。未到中午,窦武手下军兵几乎散光。 最后窦武被围,眼见求生无望,只得自杀,被枭首于都亭。由是王甫挥兵大索,将窦武宗亲、宾客、姻属全都杀害,家属流放日南郡。 窦太后此时权柄尽失,也被软禁于云台。回想此事皆因自己迟疑不决引起,后悔不及。 窦武暴尸街头,群臣避之不及。只有胡腾曾任大将军府掾属,独为窦武殡敛行丧,因此也被禁锢。窦武之孙窦辅,后经胡腾与令史张敞竭力帮助,终于得以生还。 曹节闻说既杀窦武,又发太后矫诏,明定其谋逆大罪。 陈蕃听说变乱陡生,率领属官及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振臂高呼:大将军忠诚卫国,宦官造乱,怎反说窦氏不守臣道? 王甫时从宫里出来,听到此语,斥责陈蕃:先帝刚刚去世,陵墓还未修成,窦武有何功劳,兄弟父子三人封侯?另私纳宫女多人,饮酒作乐,一月之内搜括财富亿计。大臣如此,是谓臣道乎?公乃国家栋梁,带头徇私枉法,结成朋党,扰乱朝纲,有何面目在此贼喊捉贼? 于是命令禁军,立刻逮捕陈蕃。 陈蕃拔剑大喝:我乃三世老臣,三公首辅,哪个敢来拿我? 兵士闻此,不敢靠近。王甫于是再调禁卫,尽捉陈蕃徒众,关进北寺狱中。 宦官随从骑士对陈蕃又踢又踩,骂道:死老鬼,你今自身难保,还能裁减我部众,剥夺我额外收入乎? 陈蕃满脸流血,一声不响。由是当天杀害,家属流放比景,宗族、门生、部属免职禁锢。 陈留人朱震时为铚县令,听到消息,弃官前往洛阳,收葬陈蕃尸体,并将其子陈逸藏在甘陵境内。事情被人发觉,朱震被捕入狱,全家皆被关押。 朱震受尽严刑拷打,宁死不说逸的去向,陈逸因而得以逃脱。 画外音:陈蕃幼时所发“大丈夫当扫除天下”雄心壮志,由此悲壮结局。后世亦有人云:“一屋不扫,则何以扫天下?”恐此翁地下有知,亦当无言可对。 字幕:便在陈蕃、窦武悲壮谢幕之际,正有一颗军政新星冉冉升起。 镜头闪回,董卓登场。 字幕: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父名董君雅,曾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 董君雅在颍川任期间,生下董卓、董旻二子,故此分别取表字为仲颖、叔颖。 董卓随父离职返回家乡,喜爱行侠仗义,曾到羌人部落游玩,与诸多羌人首领结交。在家耕种期间,羌人首领前来看望,董卓则杀耕牛款待。 羌人首领非常感动,回去后凑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给董卓,以为报答。 董卓成年之后,就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 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使其御敌。 董卓武艺超绝,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左右射击。由是便领凉州刺史之命,领兵大破匈奴,斩获千计。就此声名雀起,始为世人所知。 并州刺史段颎听闻董卓之名,将其荐入朝廷公府,担任羽林郎。因董卓粗猛有谋,屡建战功,其后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然而花无长开,月无长圆,正当董卓仕途通畅之时,却因公事出错,免职还乡。 闪回结束,镜头复转,张奂班师回到洛阳,当日遭遇政变。 只因不明真相,张奂便被宦官曹节利用,信其矫诏,率军士围攻窦武,迫使窦武自杀。 其后陈蕃被诛,窦太后幽禁南宫,曹节、王甫等宦官得势掌权,挟天子以威令天下。事变之后论功,张奂便被升任少府,又拜大司农,以功封侯。 张奂深恨己为曹节所骗,坚决辞让封侯。 建宁二年夏,灾异屡现于京师。有青蛇见于御坐轩前,又大风雨雹,霹雳拔树,不一而足。灵帝下诏,使百僚各言灾应。张奂为赎前罪,乘机上疏。其疏略云: 臣闻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木生于火,相须乃明。蛇能屈伸,配龙腾蛰。顺至为休征,逆来为殃咎。阴气专用,则凝精为雹。故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默默,人怀震愤。昔周公葬不如礼,天乃动威。今武、蕃忠贞,未被明宥,妖眚之来,皆为此也。宜急为改葬,徙还家属。其从坐禁锢,一切蠲除。又皇太后虽居南宫,而恩礼不接,朝臣莫言,远近失望。宜思大义,顾复之报。 天子览奏,不敢自专,因问黄门常侍。中常侍皆都极力阻止,奏请转任张奂为太常卿。 张奂又与尚书刘猛、刁韪、卫良联名上奏,同荐王畅、李膺可参三公之选。曹节等愈加痛恶,遂迫天子下诏切责。张奂等自囚于廷尉待罪,数日得出,以三月俸禄赎罪。 司隶校尉王寓是宦官党羽,欲借公卿荐举自己,百僚畏惮,莫不许诺,唯张奂独拒。王寓大怒,遂诬陷张奂以党人之罪,奏请禁锢罢归田里。 从此之后,张奂结束仕宦生涯,回到弘农,闭门不出。后收弟子千人,讲诵儒经,着《尚书记难》三十余万字。 董卓此时免官回乡,在家赋闲,因羡慕张奂威名,欲与其交好,遂委其兄前往弘农,赠送张奂缣帛百匹。张奂讨厌董卓为人,拒而不受。 画外音:至汉灵帝光和四年,张奂罢官十余年后,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八岁。张奂死后,武威郡官民思念其生时功勋好处,为其在多地都立祠堂,世世祭拜不绝。 镜头转换,按下朝中党争,复说边关战事。 汉灵帝建宁元年春,东羌复又入侵北部边境。护羌校尉段颎奏请出击,朝廷准奏,乃发骑兵五千、步兵一万、战车三千辆,命其讨伐东羌。 于是段颎命带十五日粮,从彭阳进军,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羌大战于逢义山。 两军对圆,汉军见羌人兵势甚盛,皆有惧意。 段颎命军士持长镞利刃、各张劲弩,又列轻骑于两翼,高声激励将士:我等皆离家数千里,前有劲敌,后无援兵。进则事可成功,退则必死!大家何不趁此努力向前,争取功名! 众将皆道:愿随将军死战! 段颎遂命擂鼓吹号,自己身先士卒,大呼冲入敌阵。士卒随后冲击,大败诸羌,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败羌逃遁,不敢复来扰边。 汉军大胜,捷报至京。朝廷以破羌之功,拜段颎为护羌将军,调金钱、彩物为其军费。 当年夏,段颎再以轻骑追击先零羌,日夜兼行,于奢延水、落川、令鲜水等地连破羌军。随后一路追寻,又与羌军大战于灵武谷,终于大破先零羌,乘胜进军泾阳。 先零羌基本平定,残余四千余落散入汉阳郡山谷之间。 次年七月,段颎继续进军,向汉阳东羌发动进攻,连战连胜,终将羌人包围于山谷之中。 段颎见合围已成,于是下达军令:命骑司马田晏、假司马夏育率兵七千,司马张恺率兵三千,兵分二路,乘夜上山袭击羌人;某亲率步骑,正面进攻。 众将领命,依计而行,遂再次大破羌军,斩羌人渠帅以下一万九千余人,获牛马牲畜、帐篷等物不计其数,于是东羌就此平定。 汉灵帝闻说段颎连连获胜,屡立大功,乃遣使持节,加封其为亲丰县侯,食邑万户。 画外音:段颎身为高级将领,每次作战必定身先士卒,且与士兵同甘共苦,常深入军中慰问病伤士卒,有时亲自裹伤敷药,故此深受将士拥戴,士兵乐为死战。自此之后,朝廷每有重大军事行动,选拔将帅,亦非段颎莫属。 建宁三年春,段颎奉诏回京,被拜为侍中,不久又转执金吾、河南尹。又先后累任太尉、司隶校尉、颖川太守、太中大夫等职。因为宦官专权,段颎为保全富贵,只得曲意逢迎。 字幕:汉灵帝光和年间,司隶校尉阳球揭发段颎勾结宦官王甫,枉杀大臣,段颎因被撤职查办。段颎感到罪责难逃,终在狱中饮鸩自杀,家属也受到牵连。此为后话,就此表过。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江湖。 建宁年间,乌桓诸部大人纷纷称王。上谷郡难楼大人有众九千余落,辽西郡且力居大人有众五千余落,辽东郡苏仆延大人有众千余落,右北平郡乌延大人有众八百余落,皆自称王。 与此同时,疏勒国贵族和得杀害疏勒王臣磐,亦自立为王。 此间西域高僧安世高在洛阳译经结束,开始游历天下。 因到江西境内,夜宿古庙,却在庙中遇到一条蟒蛇,摇头摆尾,不肯离去。安世高睁开慧眼,仔细看时,认出那蟒蛇原来竟是少年同学转世化身。 原来当年二人同在西域学法,那同学只因生性好嗔,故遭报应,转为蛇身。安世高见此,便为其念经超度,那巨蟒遂脱蛇身,化为少年。 安世高此后遍游江南等地,最后在会稽郡被斗殴者误杀而死。 画外音:安世高本为安息国太子,东渡中土之后,在中国活动时间约计四十年左右,并使小乘禅法在中国起始奠基。其晚年踪迹不详,但种种神异传说广为流布,反映出安世高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安世高译经传道,对汉末佛教迅速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居功甚伟。 字幕:汉灵帝建宁元年,夏四月,鬼谷门落入侯览之手,就此扣压,并深恨张俭,结下仇怨。 朱并乃与张俭同乡,本性谄媚,卑鄙龌龊,向来阿附侯览家族,因被张俭蔑视,每次见面必加嘲讽。朱并非常嫉恨,故此接受侯览指使,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共为朋党。 闪回结束。张俭闻说朝廷来拿,不肯束手就缚,就此离家,狼狈出走。 于是一路流亡,到至山东北海郡。因思与曲阜孔褒有旧,便即投奔其家。恰逢孔褒外出,只见其弟孔融。孔融当时年仅十六岁,甘冒奇险,将张俭匿于府中。 其后不久事泄,官府来拿。孔融提前闻讯,复冒险将张俭送走出城。国相引军前来搜府,因见走了张俭,遂收孔褒、孔融兄弟二人下狱。 孔融说道:保纳舍藏者,融也,自当坐我之罪。我兄不知此事,与其无干。 孔褒争道:张俭乃是我友,与我弟并不相识,误留府中。彼来求我,非弟之过。 狱吏不决,又至孔府问其母亲实情。孔母答道: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与我二子无干。 于是亲至府衙,自投监狱。一门三口争相赴死,郡县因事关孔圣人后裔,疑不能决,乃书其详情上谳。朝廷诏命下达,坐罪孔褒,释放孔母及孔融。 张俭逃出北海郡,因形势危急,不能择人,只好望门投止。所到之处,因重其名德品行,儒生士子皆冒破家之险相留。 后辗转逃至东莱郡,便投好友李笃家中,李笃冒险相留。 正好外黄县令毛钦率兵搜捕张俭,人报曾有生人进入李府,于是至门相询。 李笃从容将毛饮迎入府内,摒退众人,私下说道: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但张公知名天下,乃四海士子楷模。虽被迫四处逃命,却并无罪过,何人不知!公亦为儒者,若审张公在此,明公宁宜执之归狱,而身背四海骂名,遗臭于千年之后乎! 毛钦因奋然而起,抚李笃之背叹道:昔有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 李笃答道:今欲分之,明公可载其半,去之可矣。 毛钦便知张俭必在李府,遂叹息而去。 李笃暗载张俭到北海郡戏子然家中,托其将张俭送走,终于经由渔阳出塞,幸免于难。 然而侯览穷追其踪,将张俭宗族亲戚全都杀害;其所经过借住人家,处死者数以十计。 陈留郡圉县人夏馥字子治,因言行质直,为宦官所畏,亦被诬为钩党,索拿甚急。 夏馥闻说张俭之事,叹道:自己作孽,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 乃自翦须变形,入于林虑山中,隐姓埋名,为冶铁人家佣仆,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之后,再入城市,故人无有能认识者。 弟名夏静,车载缣帛追入山中,欲馈其兄。夏馥推辞道:弟奈何载祸相饷乎! 于是转身即走,坚决不受其弟之赠。其后数年,党禁未解,夏馥含恨而卒。 画外音:党禁解除之后,张俭乃自塞外还归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岁。然而张俭虽然终得寿终正寝,但连累多人为其枉死,后世评价,其不如夏馥高洁多矣。 建宁二年十月,曹节上书劾奏:原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等,皆为钩党。 灵帝信以为然,下令照单缉捕,又令州郡大举钩党。 于是虞放等百余人皆下狱死,妻子流徙边地,附从钩党士人禁锢终身。 宦党趁机大索,天下名士及儒学有行义者皆被举为党人。加之挟怨相恶者官报私仇,处死、流徙、罢免及禁锢者又六、七百人。 此次钩党之狱,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读书人遭此横劫,远超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镜头闪回,陈寔登场。 字幕:陈寔,字仲躬,颍川许县人,出身寒微。 陈寔幼年老成,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又颇具机智,每当顽耍之时,也为众童拥护。年轻时曾作县吏,后为都亭佐。 县令邓邵欣赏其才,命去太学游历。陈寔后作督邮,再作郡西门亭长,不久调为功曹。 元嘉元年,司空黄琼征召能治烦剧人才,以陈寔补闻喜长,再升授太丘长。在任期间讲求德化,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 中常侍张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豪强毕至,而名士并无前往送葬者,只有陈寔临吊。张让由此大为感激,及诛戮党人之时,便对陈寔多所全宥。 永寿四年,陈寔任司空府掾属。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被囚一年,遇赦得免,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属,谋诛宦官。 不久窦武反被宦官所杀,第二次党锢之祸陈寔又遭株连,但仅罢官还家,未受重惩。 陈寔由是居于乡里,平心率物,德冠当时,为远近宗师。乃与其子陈纪、陈谌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图画父子三人形象。又与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齐名,被誉为颍川四长。 第二次党锢之时,陈寔遂隐邶山,自我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淡然自逸。 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屡辟授官,陈寔坚辞不就。此后光禄大夫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辄必对众僚叹曰:陈寔未登此大位,我等实实有愧于先。 及至后世,皆尊陈寔为颍川陈氏始祖。 镜头转换,按下颍川陈氏,复说汝南袁家。 字幕:汝南袁氏自袁安官至司徒,二世袁敞、三世袁汤、四世袁逢、袁隗皆都位列三公,故称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只有弘农杨氏可与比肩。 故太尉袁汤生有三子,分别名为袁成、袁逢、袁隗。袁成生子袁绍,袁逢生子袁术。 当时中常侍袁赦正受灵帝宠信,以为袁逢、袁隗乃是宰相家子弟,又与自己同姓,便推崇以为外援。故此袁氏贵宠于世,富奢至甚,大不同与本朝其他公卿家族。 袁绍字本初,体格壮健,颇有威容,爱士养名,宾客皆都辐凑归之,辎井柴毂,填接街陌。袁术亦以侠气豪放,闻名于当世。(本集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