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 悼武天王(1/1)

作者:背砍刀诗人

华夏真相集第三十七集 悼武天王

石琨投晋,拜于阙下。 晋穆帝闻奏,拍案大怒:彼祖父石虎凶毒天下,罪恶滔天;汝今穷途末路,复欲求我庇护,朝秦暮楚,何其易耶!孤偏不纳其降,诏令斩之! 诏旨即下,石琨及其家族全部颈上餐刀,人头落地,于是石氏一族至此遂绝。 晋大将军殷浩见斩了石琨,又知后赵已亡,亦知北伐机会难得;遂使督统谢尚、荀羡引兵进屯寿春,上疏天子,奏请出师许昌北伐。 穆帝览奏,当即诏准。 左丞孔严早知殷浩与桓温不和,因劝殷浩:某观桓温嫉妒明公之情,深觉良可寒心。今其握有重兵于上游,公若挥师北伐,将何以镇之? 殷浩:若依公言,当如之何? 孔严:愚以为明公宜授其以方任,使韩信、彭越辈得专征伐于外,萧何、曹参守朝政于内,深思廉颇、蔺相如屈身之义,陈平、周勃交欢之谋,则必将相得位,穆然无间,然后可保朝廷安稳,保成大功。公何必与桓温争功,必亲自引兵北伐哉? 殷浩闻此,心中不喜。便在此时,人报王羲之遣人寄书,劝止大将军亲自出师北伐。 镜头闪回,补叙王羲之与殷浩友情。 史说王羲之与殷浩为友,且与太常谢裒之子谢安同学,常集于会稽山阴兰亭,众人作文以记其事。王羲之自为之序,因书文双绝而流传于世,余人之文多不见录传。 王羲之性好养鹅,观其动态而为笔势。 会稽有老妇养一鹅善鸣,羲之求购不得,乃携亲友往观。老妇闻是王右军来家,因无别物相款,于是遂烹其鹅待之。羲之叹息弥久,不得慰籍。 又闻山阴有一道士养有好鹅,闻而往观,喜爱至甚,于是愿出高价固请购之。 道士说道:若先生肯为贫道抄写道德经,当以鹅相赠;若欲购时,则不肯耳。 羲之欣然命笔书经,笼鹅而归。 传言王羲之书初不如庾翼,及暮年方致大妙,庚翼自愧不如。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殷浩不纳孔严之谏,亦不听王羲之劝,引兵辞帝出京,往北而行。 谢尚、荀羡二人兵屯寿春,时逢冉魏豫州牧张遇初举本州来降,谢尚等未予以抚慰,反加轻慢,致使张遇大怒,据许昌复反,请降于秦王姚弋仲。 由是殷浩之军不能渡淮北进,只得命荀羡引军驻于下邳。 镜头转换,按下晋军,复说冉魏。 襄国之战,姚襄取胜而归。但因未擒得冉闵,而遭其父姚弋仲杖打一百责罚。 后闻石祗被杀,姚弋仲患病,自知不起,遂召诸子说道:我蒙石氏厚待,本欲尽力助之。而今石氏已灭,中原无主,我等宜归降晋室,并固守臣节,休做不义之事! 于是遣使向东晋投降,获授使持节、六夷大都督、都督江淮诸军事、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单于,封高陵郡公。 永和八年,姚弋仲去世,享年七十三岁,骈四骊六,直写得恣意盎然。 朝廷因桓温上表列举殷浩罪行,事实俱在,无由辩驳,遂逼不得已,诏令将殷浩废为平民,流放东阳郡信安县。 殷浩奉诏,长叹一声,收拾起行,并无话说。虽被罢黜流放,但无半句怨言。 此后在信安县中,每日神情坦然,依旧不废谈道咏诗,即使家人也看不出有何悲伤。只是整天以手在空中指画,反复书写“咄咄怪事”四字不已,犹如魔症一般。 其后未久,桓温忽然想起殷浩诸般好处,遂遣使寄书,请其复出任尚书令。 殷浩得书,大喜若狂,一改坦然情状,连声向家人索纸讨笔,欲写回书。然而数摊绢纸复又闭合,如此往复数十次,终无以下笔为言,遂复空函与桓温。 桓温启书,见内中并无一字,不由大失所望,从此两人绝交。 永和十二年,殷浩愤恨离世,终年五十四岁。 殷浩既死,朝廷内外大权尽归桓温,朝中已无人再能制衡。朝中大臣各惧其势,凡有机要大事,先禀桓温,后奏皇帝。 桓温大权在手,因恼愤朝廷屡欲使人制衡于己,此时行事即全由己意,不奏帝知。 永和九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桓温大宴诸将于龙山,僚佐毕集,军士尽着戎装。 忽有一阵风来,吹落座中参军孟嘉头上冠帽,而孟嘉酣饮不觉,诸官皆笑。 桓温见状好笑,于是令孙盛作文,以嘲孟嘉落帽之事。孟嘉观其嘲文,乃趁酒兴随手答之,其文甚美。 于是诸将皆知孟嘉虽好酣饮,但酒愈多而不乱。 桓温因问孟嘉:酒有何好处,而卿如此嗜之? 孟嘉摇头晃脑答道:公未得酒中之趣,虽言无益。 桓温欲得其酒后实语,于是私问:孤今聚有豪杰之众,胸蕴文武之才,幸挟震主之威,意欲经营天下,愁有不赏之功,反为不美。卿有何计,可以保全某之后世子孙? 孟嘉见桓温诚心下问,于是答道:以臣所料,晋室不可复其旧业,胡人料也不得尽除。为明公而计,不如挟天子而令诸侯,收三秦,取关中;如不克,即入蜀而据其地,效刘玄德当年之所为,鼎足三分而立,以观天下之衅。今北方多事之秋,不如因其多务剿除三秦,进伐苻氏,尽关中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以图天下。此帝王之基也,明公岂有意乎? 桓温沉吟道:今某尽力于一方之任,冀以辅佐晋室而已,公言恐非某能所及也。 孟嘉笑道: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恐明公不肯为耳。 桓温大喜,披衣起谢:承先生教诲,此后果能得志,当与卿同享富贵,绝不相负。 于是北伐之意乃决,再无任何顾忌。 字幕:永和十年二月,晋征西大将军桓温统帅步骑四万,祭旗誓师,开始北伐。 桓温先使人上表朝廷,但知必无回复,于是不待诏允,拜表即行。因自率水军自襄阳至南乡,令步兵自淅川趋武关,又命司马勋出子午道,三路并举,进攻前秦。 秦主苻健闻而大惧,遣太子苻苌率五万军迎之,与桓军激战于蓝田。 秦军大败,苻苌引五千残军退守城南。司马勋将兵五千倍道而进,攻取上洛,擒斩秦荆州刺史郭敬,复又进击青泥关,亦攻破之。 步军主将桓冲在白鹿原与秦丞相苻雄交锋,进至灞上。 秦主苻健引六千老弱残兵,退保长安小城,悉发精兵三万,遣大司马雷弱儿等将与太子苻苌合兵,复战于蓝田。 雷弱儿复又大败,退五十里别屯他处。桓温军连战皆捷,于是三辅郡县纷纷附晋,桓温抚谕居民,使安堵复业。百姓争相携持牛酒迎劳,男女夹路迎观。 关中耆老垂泣说道:不图今日,复睹朝廷官军! 桓温在灞上接见父老,皆都以礼相待,谈笑风生。自早至晚,父老来拜者络绎不绝,直到晡时,方才各道消乏,全部散去。 便在此时,忽有一青年身披褐衣来见,直入中军,席地而坐。 桓温怪之,问其姓名。 来人洋洋道:我乃无名小辈,名王猛,字景略,乃青州北海人。 桓温:先生以何为业,来此何为? 王猛:小可今居华阴采樵为生,因闻桓将军引王师还于关中,故来谈论时务。 桓温闻其出言不俗,不敢小觑:便请入座,聆其高论。 王猛也不客气,起身入座,拿过茶来便喝。一边翻拣短褐衣中之虱,以手扪之,噼啪作响;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暗暗称奇,脱口问道:我奉天子之命,统十万精兵举义讨逆,大军进入关中,以兴复晋室,为百姓除害。三秦豪杰却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直言不讳道:公不远千里深入北境,长安近在咫尺,而不渡灞水夺之,秦人不知公之本意,故不肯来也。 桓温暗道:若就此恢复关中,我自己只得虚名,而关中之地却要落于朝廷;若与其消耗实力死战,则必失与朝廷较量资本,则不如留敌自重。王猛语带机锋,莫非讥刺于我? 不由默然良久,无言以对。 过了半晌,桓温方抬头缓缓说道:某纵观江东,无一人能及公之才干者。公若有意,可留于营中,为我军谋祭酒。 王猛:喏,敬从明公麾下。 诸将见大帅如此重用一个樵夫,不由满营惊骇。 桓温原来打算麦熟后就地筹集军粮,不料秦军割尽麦苗,坚壁清野,晋军因不得食。 及至五月,前秦见晋军无所作为,进退彷徨,便即忽然进行反击。苻雄先出奇兵,在子午谷击破司马勋;又与桓温战于白鹿原,晋军再次失利。 六月,桓温见军中食尽,只得下令还军,迁徙关中三千余户而归。秦太子苻苌引军追击,不幸却中流矢而死。于是秦将呼延毒率众一万降晋,随从桓温东还。(本集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