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集 大眼无敌(1/1)

作者:背砍刀诗人

华夏真相集第七十一集 大眼无敌

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十月五日。 达摩祖师在少林寺灭度圆寂,寿至二百一十二岁,实乃古今罕有。十二月二十八日,达摩祖师佛骨被安葬于熊耳山定林寺,徒众为其舍利起塔。 梁武帝萧衍闻说达摩灭寂,亲自撰写《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碑文,以示纪念。 但据史籍记载,其后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又曾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便回报皇帝。东魏文宣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惟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镜头转换,按下江湖佛史,复说朝廷之事。 北魏孝文帝驾崩,葬于景陵,太子元恪即帝位于鲁阳,改年号为景明,是为宣武帝。 宣武帝即位,扩建新都洛阳,拒绝鲜卑族遗老欲返故里建议,巩固孝文帝改革成果。是年秋末,宣武帝趁南齐末帝萧宝卷昏暴南伐,攻取四川之地,并北击柔然。 直到永平元年战事结束,北魏已占领扬、荆、益州等地,领域南拓,国势盛极一时。 宣武帝喜好佛法,常在宫中亲自讲论佛经,广召僧众,辩明义旨,国内官民于是尽信佛教。武帝延昌年间,北魏各州郡僧尼寺庙共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所,僧徒不计其数。 宣武帝因笃信佛教,宣布取消“子贵母死”祖制,胡灵皇后得以活命。 字幕:胡灵,安定临泾人,司徒胡国珍长女。 胡灵入宫之后,为宣武帝生子元诩。复因元诩立为太子,胡灵继而进为充华嫔,深受宣武帝宠爱。又因“子贵母死”祖制取消,胡灵因祸得福,遂为皇后。 胡氏家族素崇佛教,姑母出家为尼,好谈佛事,精通佛理,常出入禁中,为皇后、嫔妃及公主、贵夫人等讲经布法。父胡国珍年虽笃老,而雅敬佛法,时事洁斋,自强礼拜。 胡灵皇后执政之初,即于洛阳大兴佛事,在北距宫城前门一里之隔修建永宁寺。此外又主持建造景明寺七级佛图、冲觉寺五级佛图,又于神龟元年,遣崇立寺沙门惠生、敦煌人宋云入印度求取真经。 正光元年冬,惠生、宋云自印度返还京师洛阳,取得经论一百一十七部,刊行于世。 魏景明四年,散骑常侍赵修恃宠骄恣,欺压王公。宣武帝为赵修建造宅名高一时,然而贪求荣华,掌权十多年,对皇帝唯唯喏喏,只会顺从。 南梁天监十年,尚书左仆射张稷侍宴于东寿殿,自谓功大,怨气露于言表。 梁武帝道:你兄杀郡守,弟杀其君,卿何夸耀哉? 张稷答道:我为陛下效力,亦有微劳。东昏侯残暴肆虐,义师皆讨,何况我耶? 武帝捋其胡须道:张公此言,实令人惧也! 张稷惧恨,于是请求外放,武帝任其为青、冀二州刺史。 王珍国因罢梁、秦二州刺史还京,亦于酒后启奏武帝:臣前入梁山,痛哭不已。 武帝吃惊道:何耶?卿若哭东昏侯则晚,若是哭我,孤且未死! 王珍国急离坐拜谢,自此即被疏远。 时有琅邪民王万寿杀东莞、琅邪二郡太守刘晰,占据朐山,召魏军来伐梁国。 魏徐州刺史卢昶遣郯城戍副张天惠、琅邪戍主傅文骥相继赴朐山,梁青、冀二州刺史张稷遣兵拒之,屡战不胜。 梁武帝诏命振远将军马仙击之,魏又遣假安将军萧宝寅、假平东将军天水赵遐将兵据朐山,受卢昶节度。马仙兵围朐山,使张稷督粮馈运,梁帝数次发兵助之。 魏将卢昶上表请益兵六千,米十万石。魏主以兵四千给之,复诏命扬州刺史李崇等治兵寿阳,以分朐山之势。 朐山城中粮樵俱竭,傅文骥遂以城降,卢昶引兵先遁,诸军相继溃败。 时逢大雪,军士冻死者三分之二,梁将马仙乘势追击,大破魏军。二百里间僵尸相属,魏兵得免者不过什之一二,梁军收其粮畜器械不可胜数。 卢昶仅得单骑而走,尽弃其节传、仪卫,得进郯城,借守将赵遐符节以为军威。 魏主闻报大怒,遂命黄门侍郎甄琛驰马郯城,缉锁卢昶,穷其败状,及赵遐皆被免官。此次南征遂告大败,诸路军马唯萧宝寅全军而归。 郁州邻近北魏边境,朐山之乱时,州人多与北魏暗中勾结。被马仙平定朐山叛乱之后,郁州之民皆不自安,恐被南梁朝廷清算后账。 青、冀二州刺史张稷政令松弛,以致僚属多侵夺百姓。郁州民徐道角等人夜袭州城,诛杀刺史张稷,传其首级至洛阳,请求举州城降魏。 魏宣武帝不胜之喜,即遣南兖州刺史樊鲁率兵赶赴郁州。 此时北魏饥荒,侍中游肇进谏:朐山靠海,地势低湿难居,郁州更在海中,得其无用。梁朝谓之要冲,则为我闲远之地,远袭不利。方今饥荒流行,烦旅费粮,有损无益。 宣武帝不听,又遣平西将军奚康生率兵迎战梁军。 奚康生未出,梁朝北兖州刺史康绚已使司马霍奉伯出兵,讨平郁州之乱。 天监十二年,沈约病死,终年七十三岁。朝廷诏赠本官,谥号为隐。 字幕:沈约,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人,出身门阀士族,初与梁武帝交好。祖父沈林子,乃刘宋征虏将军,父沈璞曾任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 沈约左眼有重瞳,腰间有紫痣,故曰聪明过人,乃文曲星之相。 其父死后沈约尚幼,为免遭迫害而东躲西藏,时逢大赦,才免于流亡。母亲忧其劳累成疾,常减少灯油熄灭灯火,使其早睡。 然而沈约则白天读书,夜间默诵,终于博览群书,文如锦绣。沈约初任奉朝请,济阳蔡兴宗任郢州刺史时,引沈约为安西外兵参军,兼记室。 蔡兴宗常对诸子说:沈记室操行可为人师表,尔等当效之。 蔡兴宗死后,沈约辗转迁为太子家令,之后以本官兼着着作郎,迁中书郎,本邑中正,司徒右长史,黄门侍郎。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称为竟陵八友,沈约特与谢朓交好。 齐明帝即位,沈约进号辅国将军,征为五兵尚书,国子祭酒。明帝崩,朝政归宰相,尚书令徐孝嗣使沈约撰定遗韶,迁左卫将军,加通直散骑常侍。 齐梁禅代之际,沈约助梁武帝萧衍谋夺南齐。因是竟陵王西邸故交,故竭力为其谋划,作谶语说“行中水,作天子”,与范云合谋拥立萧衍篡位。 事成之后,梁武帝萧衍当众说道:我起兵三年,诸将都确有功,然使我成就帝业者,乃沈约、高云二人也。 于是受禅登基,任沈约为尚书仆射,受封建昌县侯,食邑一千户,任常侍如故。又封拜沈约母亲谢氏,为建昌国太夫人。 沈约奉策命之日,右仆射范云等二十余人都来道贺,朝野上下皆谓无比荣耀。不久迁任尚书令,领太子少傅,兼转左光禄大夫,赐给鼓吹一部。 沈约生性不会饮酒,生活非常节俭朴素。曾在东田修建房舍,能远望郊外高山,作《郊居赋》以抒情怀。历任宋、齐、梁三朝官职,通典章制度,朝廷制定政策皆听其意见。 史说谢朓擅诗,任昉精文,沈约兼而有之,但却不能超越二人诗文水平。沈约自负才高,醉心功名利禄,凭借时运而追逐权势,颇为清议所讥讽。 梁武帝对张稷心存旧怨,并于张稷死后对沈约议起此事,犹然怅恨不已。 沈约与张稷乃是儿女亲家,无意中为其辩解道:尚书左仆射出任边州刺史,亦谓惩罚,已经过去之事,何必再提? 高祖以为沈约庇护亲家,遂大怒道:卿说此言,何算忠臣耶? 说罢,乘辇回宫。沈约恐惧万分,竟未发觉高祖已去,依然呆坐半日,不敢稍动。回家后心神不定,未至床边而坐,以致摔倒在地,并因此得病。 病中常梦见齐和帝以利剑割断己舌,惩其助贼为虐篡逆。于是请道士向上天启奏赤章,称禅代之事不是己意。 梁武帝遣御医徐奘前去给沈约看病,回来后将其病状及向天帝上赤章事如实禀告。 在此之前沈约曾侍宴,恰逢豫州进贡栗子,直径寸半,梁武帝甚奇,并与沈约一起将所记忆关于栗子之事各自分条写下,结果沈约比武帝少写三事。 沈约出宫,便对人说道:此公逞强好胜,不让他三事,必含羞死耳。 梁武帝知之,谓其出言不逊,欲治其罪,经徐勉劝谏才罢。今复闻赤章脱罪之事,梁武帝不由大怒,数次派中使前去谴责,沈约便畏惧而死。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 有司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何文耶!”故改谥为隐。 字幕:北魏延昌四年,柔然建昌八年,南朝梁天监十四年,高昌义熙六年。 北魏宣武帝在式乾殿病故,侍中、中书监、太子少傅崔光,侍中、领军将军于忠,詹事王显,中庶子侯刚等,从东宫迎接太子元诩到显阳殿。崔光代理太尉职位,使于忠和黄门侍郎元昭搀扶太子面西,哭祭宣武帝十余声后止;捧策书、印玺、绶带,太子跪接,穿礼服登太极殿,即皇帝大位,是为孝明帝。 孝明帝升殿,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诏准门下省奏议,百官各安己职,听命于元雍、元澄二王;又称名修书,召高肇回朝奔丧,使邢豹等人杀之,亲友免予追究。 由是大赦天下,诏封功臣:葬宣武皇帝于景陵,庙号世宗,尊胡贵嫔为皇太妃。命高阳王元雍任太傅兼太尉,清河王元怿为司徒,广平王元怀为司空,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 三月,甲辰朔,以高太后为尼,徙居金墉瑶光寺,非大节庆,不得入宫。 于忠既担任侍中,又总管禁卫事务,于是独揽朝政,权倾一时。 诏封已毕,帝升宝殿,左仆射郭祚上表:南朝齐主萧衍狂悖,谋断川渎,役苦民劳,其国危亡已兆。陛下初继大位,临于万方,宜宣武力于天下,讨平不臣。臣请命将出师,报前番钟离败兵之仇,雪十万阵亡将士之恨,长驱扑讨江南。 魏帝准奏,诏命平南将军杨大眼督诸军南下,往镇荆山。又命梁州刺史薛怀吉破叛氐于沮水,南秦州刺史崔暹破叛氐于武兴。 镜头闪回,杨大眼出场,叙其来历。 字幕:杨大眼,武都氐人杨难当之孙。 杨大眼少年即有胆识力气,跳跃行走如飞,乃蜀汉名将胡车儿再传。 杨大眼生有三子,长子名叫杨甑生、次子唤作杨领军、幼子取名亿征南,均以出生之时自己所居城守或所领官职为号。 三子皆乃正妻潘氏所生,因耳濡目染父亲言传身教,长大成人后均善排兵布阵,世人皆谓其气度才干,颇有其父气象。 杨大眼擅长骑马,身穿戎装雄伟挺拔,即盔甲在身,亦腾挪跳跃灵活自如。巡抚士兵如子,见士兵伤病,则为之落泪伤心。为将帅而身先士卒,出入敌阵英勇无畏,遇者披靡。 南敌督军将帅闻说对手是杨大眼,个个惊惧。传闻淮泗、荆沔一带,若提“杨大眼来了”可医儿啼,便如当年张辽名望。时人推许杨大眼骁勇果敢,即使关羽、张飞不能过之。 然而淮堰一战,杨大眼喜怒无常,鞭打士兵,人谓其必如张飞一般,命将不久。 其后杨大眼在北荆州镇守两年,果然卒于任上。 当初大眼因兵败被黜流落营州,妻潘氏在洛阳多交少年,行为很是不端。待杨大眼为官中山,侧室所生女夫婿赵延宝以此事告知岳父,杨大眼遂幽闭潘氏杀之,后娶继室元氏。 杨大眼死后,潘氏所生三子来见继母元氏,询问父亲印绶何在。 当时元氏刚怀身孕,指着腹部对三子说道:你父爵禄当由我儿继承,你等自挣功名,休作此指望耶! 甑生等三子闻此,无不咬牙切齿。 诸子及部将扶杨大眼丧棺将回京师,在离城七里城东营车露宿。当夜二更时分,女婿赵延宝率人偷偷打开杨大眼棺材,亦欲寻找印绶,被杨大眼幼子杨征南射死。 元氏闻知大惧,不顾有孕在身,急出营帐奔逃入水。 杨征南又欲张弓射之,被兄长杨甑生拦住道:天下焉有杀害己母者? 于是诸子取出杨大眼尸体,驮之于背上马,在左右随从簇拥下叛离朝廷,复往南归。荆地兵将畏惧甑生等人骁勇善战,不敢苦追。 甑生等人遂奔往襄阳,归顺梁武帝萧衍。 却说北魏尚书裴植,自谓门第不比王肃低,而且志高气傲,常对人说:非我欲做尚书,乃尚书需由我做也。 每入朝议论政事,喜当面讥刺众官,并上表诋毁征南将军田益宗:汉夷不同种,不宜夷人位于百世衣冠汉人之上。 于忠、元昭皆切齿恨之。尚书左仆射郭祚自以为东宫师傅,每望封侯,帝诏便以其为都督雍、岐、华三州诸军事、征西将军、雍州刺吏。 郭祚与裴植皆厌恶于忠专横,密劝高阳王元雍使其出镇边境。 于忠闻之大怒,令有司诬奏其二人之罪。并以枉奏而矫帝诏,将裴植、郭祚及其党羽都水使者杜陵、韦隽皆赐死。又罢免元雍官职,以亲王爵位回府待罪。 朝廷内外至此皆含冤忍愤,无不对于忠专横而咬牙切齿。 当时魏帝尊胡太妃为皇太后,使居崇训宫。于忠领崇训卫尉,刘腾为崇训太仆,加侍中,侯刚为侍中抚军将军,又以太后父胡国珍为光禄大夫。 魏孝明帝年幼,众臣奏请太后临朝称制。胡太后始临朝听政,但不称制而称令。 胡太后聪明机智,爱读书写作,射箭能中针孔,一切政务都亲手批阅处理。乃提拔其父胡国珍为侍中,封安定公,解除于忠侍中、领军、崇训卫尉,令为仪同三司、尚书令。 十数日之后,太后欲要重用于忠,便问门下省侍官:于忠声望如何? 众人因愤其专横,于是异口同声,皆谓:不称其职也。 太后见众意一致,于是诏命遣谪于忠出朝,任都督冀、定、瀛三州诸军事,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使司空元澄兼任尚书令,取代其职。 元澄见于忠被贬出朝,揣摸太后之意,联络朝中众臣,上书请安定公胡国珍参议国政。太后自然览奏大喜,即刻诏令批准。 于忠见无人肯替自己辩护,宁可推荐胡国珍这般庸材,才知因己素日跋扈,伤人太众,今不落井下石,已是侥幸。当下只得打点行,李携带家眷出京,凄惶上路,无计奈何。 胡太后升殿,忽报扬州刺史李崇派使者赍表入京。太后览其表曰:南梁大兵扰境!左游击将军赵祖悦袭取我西硖石堡垒,逼近寿阳,筑起外城,将淮河百姓迁进内城。梁将田道龙攻我各寨,臣分遣众将抵抗,因寡不敌众,特请朝廷发兵来援。 太后观罢大怒,当即派将:遣代理镇南将军崔亮攻打西硖石,镇东将军萧宝寅掘开淮河堰,再淹寿阳城。 崔亮奉诏,引军直至西硖石。梁将赵祖悦迎战不敌,闭城坚守,魏兵乃围寿阳。 未料彼年天气寒冷异常,淮泗结冰,魏、梁二国浮山堰兵士,皆冻死过半。 字幕:西元五一六年,春正月,戊辰朔,北魏大赦,改元熙平。 崔亮攻打硖石城不下,与扬州刺史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约不来。 胡太后因知众将不和,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骑兵二千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诏命如有违抗不听令者,便以军法制裁。 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魏军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又于淮河北部打败魏将军垣孟孙等。 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水陆并进。诸将不敢违令,遂屡次作战获胜。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未至,康绚已击退魏军。 昌义之乃与王神念溯淮而上,来援救硖石。 崔亮闻南军前来,遂遣崔延伯驻守下蔡,与副将伊瓮生沿淮河两岸扎营拒敌。 崔延伯领命,思得一计,于是下令:收聚营中数十辎重车辆,将车轮外圈去掉,将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以柔竹为索连贯并列;数十辆车相并,横于淮水以为桥梁。又在河岸两头设置巨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升降,不易烧毁。速速照计而行,不得违误。 翌日军士来报,车桥已经造成,并已下水。崔延伯大喜,遂引帐下诸将前往观看。诸将看罢,无不惊奇,以为天工开物,人间罕有。(本集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