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浮沉书第109章 回乡(下)
黄元在老汉这里待了没多久,族中一些长老便闻讯而来。在这种家族聚居的村落里,村中出现了陌生人,根本瞒不住那些家族的长老。 黄元见到这些人,也未遮掩,当即报出了名字。 众人听到黄元还活着,一时竟有些惊愕失色,良久说不出话来。不过看黄元的衣着打扮以及随行的护卫,倒是不敢对黄元无礼。 领头的名叫黄球,乃是黄琬的堂兄,黄元也要称一声“五伯祖。” 黄元去后,族中便以此人为首。此人在黄琬遗产的一众竞争者中拔得头筹,也带着家族一路极速走向衰败。 若是从前的黄元,应当会对此人恨之入骨,可时至今日,只剩下无限的惋惜。 “元子,你父现在何处?如何没与你一同前来?” “前些日子,我父母俱去世,我也是刚从益州回来。” 众人听了这话,并不为黄保之死悲伤,反而有些欣喜,黄保若是活着,还能争一争族长的位置,他们之前吞下的黄琬遗产怕是要还回去,可现在只剩下黄元这个小孩子,倒是无需担心。 双方没聊几句,便由黄球带领,黄元跟着到了村中间他的家中,而这处宅子,之前是黄元的家,黄元在这里一直住到七岁。 虽然儿时的记忆,黄元多已不记得,可是骨子里对家的留恋,却是深深镌刻在心底。 一时之间,曾经和父母在这里的点点滴滴,俱涌上心头。 黄球也知道这是黄琬之前的住处,立刻说道:“元子,之前长安传来消息,七弟一家都没了,所以我才搬到这里,你放心,我立刻便给你腾出来。” 黄元还未开口,一个中年男子听了,立时说道:“五叔父,此地是族长居处,你现在是一族之长,这里就该你住。” 黄球笑眯眯地说道:“我这个族长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元子回来,他是七弟的嫡孙,理当由他父子来做这个族长。” “他才多大,黄口孺子,如何能担得起这份重任?除非五叔父,谁来做这个族长我都不同意。” 这人吵吵嚷嚷,而其他人也多有附和。 黄元不是傻子,这两个人在自己面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不过是想拿捏自己而已。 若是黄元想争这个族长,自有无数言语怼回去,可是他并无这个打算,因此也不言语,径直走入院中。 黄球等人没想到黄元会沉默以对,蓄力一拳倒是打到了棉花上。 不过黄球也不担心,一个小孩子,能翻出多大浪花。 众人俱跟着到了院中,黄元环顾着院中模样,黄球便上前说道:“元子,你且放心,你既然回家了,便有族中诸位长辈照应。 对了,我怎么没看到你父母的棺椁?” “五伯祖,我并未带回来。” 黄球听后,故意惋惜着说道:“你怎么能不带回来?身为人子,如何能不让父母落叶归根?” 之前吵嚷的那人也说道:“对啊,如此行径,实在是不孝啊。” 有那人带头,其他人亦纷纷说着黄元的错处。 黄元听了,有些想笑,又是长辈,又是不孝的,无非是想将自己拿捏住,黄球怕是打着,哪怕被迫让出族长的位置,也得让自己成为他的傀儡的心思。 看着众人丑态百出的模样,黄元并不想再多纠缠下去。在场之人都是长辈,不论怎么辩驳,都是自己吃亏。 黄氏以“孝”而兴起,同样因“孝”而衰败。黄球作为族长,掌握了太多权力,他一个“不孝”的帽子砸下来,确实让人难受。 黄元平静地说道:“五伯祖,诸位叔伯,树大分枝,人大分家。我父之前定居于阆中,其实也算是自为枝叶,从主宗中分离出去。我虽年幼,也得遵从父亲的遗愿,所以也不准备回安陆。” 黄球等人,有些瞠目。 大家族多有分支不假,可是哪有把大宗从家族中分离出去的,因此众人一时也不知黄元所言的真假。 黄球良久才回过神来问道:“那元子准备定居何处?” 黄元听到这话,反倒有些吃惊。 “五伯祖不知道我的事吗?” “何事?” 黄元这才恍然,这些人一直待在安陆,已经跟荆州的权贵阶层脱节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黄元一时有些唏嘘。 当年黄氏最显赫的时候,他的高祖父黄琼去世,四方远近名士纷纷前来吊唁,多达六七千人,甚至他去世十几年后,汉灵帝还绘制他的图像于宫内,并命蔡邕作颂。 这才多少年啊。 “我今被刘使君任命为作唐令,便准备将祖母和父母俱葬在作唐。” “这?元子,你能做一方县令是好事,不过分出家族之事,还是要慎重考虑。” “五伯祖,父亲之命,不敢违背。” 黄球想说什么,却什么也没有说,这个结果,于他来说算是最好了。黄元不回安陆,自不会再影响他族长的位置。 因为黄元不回安陆,双方没了利益冲突,黄球等人的态度肉眼可见地亲近起来,嘘寒问暖,一副长辈关心的模样。 黄元也乐得你好我好 当天夜里,黄元便在黄球家住下。虽然黄元并不想再待在这里,可既然来了,总不好当天就走。哪怕是做戏,也得做全套了。 黄元对黄球等人已经是不指望了,但还算顾念祖父、父亲对家族的情分,于是命人拿出钱粮,分给族中的老弱,同时又从族中招揽了一些年轻人。 从古至今,世人都重宗族,黄元虽然受后世影响,与族中之人并不亲近,可是宗族之人,确实能成为自己的臂助。 黄元多番动作,获得了族人极大地认可,黄球等人不好得罪,也只能干看着,盼望着黄元尽快离开。 黄元在族中待了三日,招揽了族中二十多个年轻人。 这些人俱读诗书,因为黄祖等人的打压,竟然不能为官,否则黄元还招揽不了这么多人。 这二十余人,算是黄元此行最大的收获。 这日一早,黄元准备登船离开,这时一人跑着前来,高声喊道:“九郎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