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殇第十八章 旧时王谢140
会意的那位老者是当朝司空、录尚书事,辅政大臣徐羡之,他的表情最为淡然,可是心底却隐隐的波动着。 </p>
小小的水榭里,当朝四位顾命大臣竟然一下子齐聚三人,这消息要是传出去可是要震动京师的。 </p>
这可是四面通风的水榭,即便在江南最热的天气这里也是气爽宜人,这样的环境说气闷,足以可见三位当朝辅政正在密谋什么大事,这件大事足以让三位重臣心浮气燥。 </p>
徐羡之依旧闭着眼,慢慢微微张口道:“老夫观你二人心绪不宁,去散散心也好,老夫便不去了,否则被人认出来于大事不利。” </p>
谢晦确有些心烦,心中想着大事,但是外面的消息久等不来,心烦也是于事无补,于是只得点点头同意,他身为主人走在前面,傅亮背起手不急不徐地跟在后面。 </p>
厅堂中的刘威早已把墙上的字画走马观花看了一遍,很是无趣的说:“看来看去还是也就这一首诗有点意思。” </p>
柳元景也是百无聊赖,凑了过来观望,端详一番后赞道:“岂止是诗,便是这幅画也是当世佳作,可堪传世。” </p>
画中是一条大江,云日于江上交相辉映,远处山峦缥缈,江屿灵秀,与诗中意境浑然一体,的确堪称佳作,只是刘威却撇撇嘴,不屑道:“也只能是有点意思了。” </p>
柳元景不解,指着画中的落款道:“这可是谢大家灵运的诗画,一般人可讨不得。” </p>
刘威摇摇头道:“谢大家怎么啦,你看这句,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摆明了天下就他一个人牛,一副谁都不放在眼里的态度。” </p>
柳元景道:“谢大家那才华天下有人能比吗?这么说也是理所应当。” </p>
刘威轻哼一声道:“别扯了,这首诗也只能说凑合,要说大家还差得远呢。” </p>
柳元景知他时不时便会说出几句千古名句,可要说谢灵运的诗只是凑和?打死他都不信。 </p>
刘威知他不服气,抬手指道:“你看这头两句,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开篇连用两个‘江’字,这说明什么?词汇量不足,再看全诗,又臭又长,说来说去不过是江边的景色,这种景色只须两句便可概括。” </p>
“哪两句?”柳元景瞪大眼睛,心道,刘兄莫不是又要说出千古名句了? </p>
“落霞与……”刘威刚张口,忽然想起,自己这剽窃的毛病又犯了,只怪《藤王阁序》里的这一句太经典,想记不住都难,而唐代的文坛当真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诗倍出脍炙人口,以致于一不小心便脱口而出,想到这儿他连忙闭上了嘴。 </p>
柳元景还等着听着,见他刚起了个头便闭嘴了,急不可奈连忙催问。 </p>
后门却有两人驻了脚步,隔门倾听,刘威的“胡言”全被他们听在耳中,谢晦不由得脸上露出几许欣赏之色,这待客之所本就是文人高谈阔论的地方,评评书画无可厚非,可这少年别人的不评,偏偏评其族兄谢灵运的诗,要知道谢灵运的才名之下,无人敢直缨其锋的,自己便是再不爽这个族兄,也只能忍着,可这少年评起来却似模似样,听上去也好像是那么回事。 </p>
谢晦和傅亮意味深长地对视了一眼,两人竟同时点头,对这少年表示赞许,这谢灵运的举荐果然不无道理。 </p>
见另一少年不住催问,而这少年就是不答,两人也不打算再偷听下去了,让下人看见太有失身份,于是谢晦轻咳一声,以示有人来了。 </p>
两少年听得清楚,连忙禁声望向声音传来的方向。 </p>
后门的门屏后闪出两人,刘威望着为首之人不禁愣住了,上下打晾着来人,此时的礼节他已知晓不少,知此人定是谢晦无疑,只是惊叹他竟如此年轻。 </p>
**秘书长啊,这么大的官儿竟然才三十来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