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总兵投靠朝廷打算109(2/2)

作者:牛角的二师兄

开局救皇帝第108章 总兵投靠朝廷打算109

“然而,我心中却对赵鹤天生出几分莫名的信心,总觉得他能够完成这项难事。”</p>

魏忠贤闻言,也不禁叹了口气,“我也不曾怀疑过他的能力。”</p>

“回顾他过往的所作所为,我不得不承认,他是有些本事。”</p>

张瑞图忧心忡忡地说:“陛下对赵鹤天的宠住日益加深,这对我们来说绝非好事。”</p>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是应该设法压制他一下。”</p>

魏忠贤闻听此言,轻哼一声,缓缓道:“赵鹤天之事,我亦有所思,然而如何有效制衡此人,实为一大难题。我们当真能够遏制他么?”</p>

“切莫重蹈覆辙,如前次一般,未能压制赵鹤天,反致损兵折将,得不偿失。”</p>

“若诸位无良策,此议可休矣。”</p>

施凤来却有独到见解,从容应对:“赵鹤天现下南征,若其败北,则无需多言,自是鼓破万人捶。”</p>

“我们便可借此机会,设法使陛下削弱其势力,让他陷入困境。”</p>

“但若赵鹤天得胜归来,对我们来说,亦非无计可施。”</p>

魏忠贤闻言精神一振,急问:“此话怎讲?愿闻其详。”</p>

施凤来正要细说,却被一旁的魏忠贤野蛮打断。</p>

“若是馊主意,不如不说,免得影响了众人的心情。”</p>

施凤来含笑而语:“九千岁,赵鹤天先是平定北方之乱,又剿灭南方海盗,足见其非凡才干。”</p>

魏忠贤听罢,微微皱眉,略带忧虑地问:“即便如此,赵鹤天之才能,人所共知,何必再提?”</p>

施凤来深沉地道:“正因他有才干,我们更应加重其负担,使其肩负更多重任。”</p>

“目前朝廷三面作战,已是力不从心,各地均难以持久。”</p>

“赵鹤天既然能平定北方之乱与南方海盗,我们何不荐他前往西南,平定那里的叛乱。”</p>

“待叛乱平息,再派他往西北征战,继而转战北方,与蒙古人交锋。”</p>

魏忠贤听后,心中大惑不解,质疑道:“此乃何意?若赵鹤天真能四方征战,其功劳日增,声势必压过我们,你这是何居心?”</p>

张瑞图此时也洞悉了深意,缓缓解释:“公公,朝政之事,不可如此简单看待。”</p>

“施阁老所提之建议实则高明。”</p>

“赵鹤天四处征战,与陛下相处的时间自然减少,陛下对他的亲近感必然不如从前。”</p>

“随着时间的推移,陛下对他的疏远日益加深,最终不过是普通的君臣关系,再无其他情感可言。”</p>

“更何况,赵鹤天远离京城,去西北平定叛军,总好过他在京城给我们制造麻烦。”</p>

“再说,赵鹤天虽勇猛,但终究不是战神,不可能每战必胜。”</p>

“那些叛军,无一不是棘手之辈,终有一日赵鹤天会在阴沟里翻船,对我们而言,这亦非坏事。”</p>

魏忠贤闻言,唇角勾起一抹笑意,赞许道:“此言颇有见地。”</p>

“诚然,若赵鹤天真能一举荡平所有叛军,届时难免有功高震主之嫌。”</p>

“我们再暗中挑拨离间,同时向陛下进言,想要制衡赵鹤天,未必无可能。”</p>

施凤与张瑞图对视一眼,心中暗叹魏忠贤果然心思深沉。</p>

他们本意仅是希望赵鹤天与陛下之间生出隔阂,然而魏忠贤的野心,却是直指赵鹤天的生死。</p>

功高震主之事,历来鲜有善终。</p>

思及此,他们不禁战栗。</p>

魏忠贤越想越是得意,遂道:“此事便如此定下,速速派人回内阁待命,看东南边的情报是否已经回报?”</p>

“探明赵鹤天的战况,若其战败,我们亦无需多费周章,诸多算计亦可省去。”</p>

施凤与张瑞图正欲告退,忽有小官急匆匆进来,对施凤说道:“两位阁老,大喜讯啊!”</p>

“高凉侯在东南大捷!”</p>

“郑芝龙势力大损,东南海域尽归王化,朝廷掌控之东南沿海受海盗侵扰之虞已大为减轻。”</p>

施凤与张瑞图对视一眼,神色间难掩失落。</p>

按理,此刻他们应欢喜若狂,但现实却让他们笑不出来,只得道:“既如此,且回内阁商议对策。”</p>

“思考如何向陛下奏明,如何赏赐赵鹤天。”</p>

“之前已封侯爵,此番功勋显赫,总不能直接晋封国公吧?”</p>

施凤与张瑞图相视苦笑,觉得似乎也只能暂时将国公之封搁置。</p>

“他年纪尚轻,日后立功之机会甚多,此时便封国公,日后何以奖赏?”</p>

“我们须向陛下阐明其中利害,相信陛下亦能洞悉事理。”</p>

众人闻此言,皆点头称是,纷纷表示:“难以置信陛下竟会不循旧例,若真让此子得封国公,朝纲何在?”</p>

赵鹤天获胜的消息震动朝野。</p>

毕竟前次对抗建奴,虽有显著战果,但不经死战,而此次却是实打实的海上搏杀。</p>

消息传至朱由校处,朱由校喜形于色,赞叹道:“朕早已知晓,赵鹤天必不负众望,如今果如朕言。”</p>

“有此良将在朝,多少难题迎刃而解,如今朝廷之困顿,多赖赵鹤天一力承担。”</p>

朱由校急切地向身旁的田尔耕询问:“赵鹤天何时能归来?朕已久未见他。”</p>

田尔耕回答道:“赵大人还需处理一些后续事宜。因为朝廷即将大规模开展海上贸易,港口方面也需要赵大人的布置。但预计不出一个月,赵大人便能返回京城。”</p>

朱由校听后,心中稍安:“赵鹤天办事,朕自是放心。”他面带喜悦地说:“过去仅靠叶逢春,每月便能为朕带来二三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如今赵爱卿全面推动,岂不是每月能有二三百万两银子?”</p>

田尔耕听后,心中不禁惊讶:“两三百万两银子?那年收入岂不是高达两三千万两银子?”这样的数字,几乎与朝廷的农税相当。</p>

实际上,按理说朝廷的农税不应如此之低,但由于土地兼并严重,贵族、皇族和读书人都不交税,只有普通百姓承担,导致税收逐年减少。</p>

这也难怪朱由校听闻此事后如此开心,实在是别无选择。否则,就只能依靠魏忠贤去开源,但这对名声影响太大。</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