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救皇帝第114章 收小弟115
名义上,赵鹤天之父仅赵鹤天一子,待赵鹤天有二子时,两个儿子均可被封为侯爵。 这在大明并非奇事,明朝时期兄弟二人同为侯爵并不罕见。</p>
在大明的往昔岁月中,兄弟俩共同封为国公的情形并非罕见,对此朝野并未有太大的反弹。</p>
然而,有些人对赵鹤天的态度颇为不屑,他们对赵鹤天这样的人物心存不满。</p>
在他们看来,尽管赵鹤天如今权势滔天,但终将难逃厄运。</p>
倘若朱由校失去了赵鹤天的辅佐,别说是两个侯爵,即便是两位公爵,他们也会设法将其罢黜。</p>
当前朱由校尚无子嗣,未来皇位的继承者非朱由检莫属,这一幕令他们心中暗自欢喜。</p>
在他们眼里,朱由检才是理想的君王,而朱由校不过是昏庸之君的代名词。</p>
尽管近年来战功显赫,但在他们心目中,朱由校的形象依旧未能摆脱昏君之名。</p>
此种观点不仅在东林党中广为流传,就连阉党的文官们亦持相同看法。</p>
尽管如此,赵鹤天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年仅二十余岁的他,已成功积累了令人艳羡的权势与地位,这是许多人毕生努力也难以企及的成就。</p>
不少人暗地里认为,大明朝廷已经彻底沦为了污秽之地,无一清流。</p>
对于那些毫无底线之人而言,赵鹤天官职越高,越能吸引他们这些心灰意冷的有志之士投靠。</p>
例如,投靠赵鹤天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
然而,他们必须仔细权衡这种方法是否真的可行。</p>
毕竟,投靠魏忠贤就意味着名声受损,而投靠赵鹤天,充其量只是权力的追逐。自古以来,朝廷中的党派之争屡见不鲜,历史上不乏著名的例证。</p>
比如唐朝的牛李党争等等,这些至少不会让人太丢脸,但若失去了名声,那便是彻底的臭名昭著了。</p>
当赵鹤天退出奉天殿时,确实有几位官员上前向他行礼,言语间透露出投靠的意愿。</p>
赵鹤天总是以和煦如春风的态度应对,使人更加觉得他亲切可敬。</p>
但也有些官员经过赵鹤天身边时,忍不住冷哼一声。赵鹤天转头一瞪,那人便如同被踩到尾巴的老鼠一般,慌忙逃离。</p>
赵鹤天轻蔑地哼了一声,这些人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p>
旁边一位名叫陈商容的官员附和道:“没错,赵大人如此英明神武,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p>
“这些人却对赵大人如此敌视,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头。”</p>
“不如明日我为您起草一份奏折,直接弹劾他们。”</p>
赵鹤天审视了那位官员一眼,此人倒也颇有意思。</p>
这位官员来自都察院,之前赵鹤天曾让都察院吃过不小的亏,如今他们反而对赵鹤天心生畏惧,不敢再与他为难。</p>
实在是他们害怕了,一旦赵鹤天出手,必有人丧命。这在朝廷的斗争中,死人的情况实属罕见,赵鹤天可谓是下狠手的佼佼者。</p>
如此一来,便有人开始投靠赵鹤天。</p>
赵鹤天看了看他,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劳烦陈御史了。”</p>
这些人想要投靠他,那就得付出点代价,从不能够投靠他,什么事情都还要他自己做,那他招募这些有什么用?</p>
所以这些人投靠他,他也是要为这些人打算的,但是帮助绝对是相互的。</p>
在赵鹤天与其部属交谈之际,一位小太监悄然而至,对赵鹤天恭敬地说道:“赵侯爷,陛下正等候您的光临共进晚餐。”</p>
众人闻言,目光齐刷刷地落在赵鹤天身上,惊讶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此前已有耳闻,称赵鹤天与朱由校皇帝时常共餐,共同探讨朝政大事。然而,亲眼目睹这一幕,仍令他们感到不可思议。</p>
此事昭示了什么?显然,赵鹤天对朱由校的影响力非同一般。</p>
几位官员顿时喜上眉梢,他们选择投靠赵鹤天的决定显然是明智之举。</p>
赵鹤天转过头来,审视着这些来自工部、礼部及其他部门的远方来客。沉思片刻后,他开口道:“明日诸位可在家中尝试一番,若有兴趣,不妨来我这里品几盏佳酿。”</p>
众人急忙应允,赵鹤天随即告辞离去。</p>
先前那位提议协助赵鹤天弹劾官员的人也不禁感叹道:“赵大人身居高位,年纪轻轻却不显丝毫浮躁,待人接物如沐春风,实在令人敬佩。”</p>
其他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却无人回应,径直离开。</p>
他们心中暗生懊悔,若是早些提出协助赵鹤天弹劾那名官员该有多好。那官员不过是个户部郎中,职位虽不算低,但以他们的官职弹劾他并无太大风险,还能给赵鹤天留下深刻印象。只可惜反应迟钝,让那小人抢了先机。</p>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些前来投靠赵鹤天的人,岂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君子?</p>
大家心照不宣,连表面的和谐都懒得维持。</p>
陈商容见状,却也不以为意。当初投靠赵鹤天时,他内心也曾彷徨、犹豫。但一旦迈出那一步,便觉得自己的人生仿佛得到了升华。</p>
不招人妒是庸才,如今他受人嫉妒,不正说明他非比寻常吗?何况人生如同攀登山峰,上山之路必然艰辛,唯有下山之路才顺遂无阻。如今他遭人嫉妒,不正说明他正在攀登人生的高峰吗?</p>
于是,他哼着小曲儿离去。</p>
赵鹤天来到朱由校的乾清宫,准备与皇帝共进晚餐。他轻车熟路地坐下,待太监递上碗筷后,便随着朱由校开动而开始用餐。</p>
朱由校看着赵鹤天问道:“听说今日下朝后,有不少文官前来找你。”</p>
赵鹤天坦然地看着朱由校,毫无隐瞒之意:“确实有些文官前来议事,包括礼部、工部等部门。若陛下不喜,我自会回绝他们。”</p>
朱由校摆了摆手道:“朝中事务繁杂,你身在其中自然需要有人相助。这对你是有益的,朕对此并不介怀,你不必担忧。”</p>
赵鹤天微微一笑道:“那就多谢陛下体谅了。”</p>
朱由校的疲惫已非一日,每当赵鹤天稍有困顿,总是他亲自出马,为其解忧。尽管其他事务尚可应对,但朝廷上的事,却需深厚的学识与朝廷中的人脉方可妥善处理,这对于朱由校而言,实属不易。</p>
夜深人静时,朱由校常需熬夜钻研古籍,直至双眼沉重,难以睁开。于是,他决定让赵鹤天积累一些稳固国恩的力量便足矣,毕竟赵鹤天的权力源自于他,也无需过分忧虑。</p>
得此承诺,赵鹤天心中大石落地。原本他还在思索如何巧妙解决眼前的难题。然而,真正懂得文官心思的,终究还是文官本身。赵鹤天,这位外来者,若想洞悉文官们的动向,了解他们的动机,便需要有文官为他效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