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第78章 解决饥荒的努力
入了九月,稻子熟了,金色的麦田在微风中浮动起一阵阵麦浪,万里晴空,高挂的日头下,辛勤的农人们,不顾额头上的汗水,手持镰刀,弯着腰在稻田里收割着泛着金黄的稻子。 “已经三日了,今日乃收稻的最后一天,农桑乃国之根本,见此丰年,犹感心中快慰啊。”屈原同易承一起走在这片稻田的田埂上,望着稻田里星星点点收获稻子的农人感慨道。 易承没有说话,只是看着远处那些被太阳晒的黝黑,粗衣褴褛的农人辛苦地一刀刀割着稻子,觉得这些两千多年的农民有些可怜。 人类从采集文明过渡到农耕文明之后,便被水稻小麦这些植物彻底奴役,勤劳的为侍弄这些植物而辛苦一生。 而且这种辛苦还是建立在产量极低,付出极大的基础上。 一亩稻田,辛辛苦苦小半年,只能产出不到四石的粮食,而且种植期间还需要防止野兽偷食,时常除草,浇水施肥,最后亲自收割。 如此辛劳,产出却不及后世的五分之一。 “我曾在道门理综的古籍上看过一册高产之稻的消息,据说是翻过楚国岭南的烟瘴之地后,再往南走,便会看到一种名曰双季稻的稻种,此稻种一年可两熟,每亩可产五石以上的粮食,若是能寻得此种,在楚国推广,不出数年,楚国的国力也可翻上一倍。” “哦?此言当真?”屈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易承点点头,“只是因为地域偏远,至今尚无人去探明,先生明日觐见大王,若大王不接受先生的美政,先生不如建议大王组建一支探险远征军,前往岭南以南,寻找这种一年两熟的双季稻,若是寻得,对楚国也是一件大功德。” “嗯。”屈原若有所思道,“只是仅凭一人之言,大王恐怕不会同意” “我这里有一份道门理综古籍中的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双季稻所在的大致位置,先生可以拿去让大王验证,若是真的如地图所言,那么这张地图对楚国也大有裨益。”说罢,易承便从袖袍中掏出一张画在羊皮上的地图。 屈原接过地图,看了一眼,便被上面所画的图案所吸引。 这是一张极为简单的地图,楚国以南几乎没有任何标注,只写着百越,众多部落等文字,但是关于地理的形状却画的很细节,一些地方还有些小字标注。 在最南处的两端,还分别画了两个海岛,一个写着琉球岛,一个写着海南岛。 “远征军不必穿越雨林,只需沿着海岸,一直走到琉球岛所在之地,便应该可以在此岛附近找到双季稻” 寻找双季稻这个建议,是易承在仔细思考之后做出的一个决定。 在中原的这片土地上,瘟疫、战争、饥荒,这三样问题还会无休止的持续两千三百年,在这两千三百年中,究竟会因为这三样问题死掉多少人,易承不知道,但他知道,自己会亲身经历这两千三百年。 为了自己的未来考虑,易承觉得自己必须为早点解决这三样问题而做出些努力。 瘟疫这个问题,连科技如此发达的后世都尚未解决,易承也不打算在两千四百年前就开始努力提升民众的医学素养。 好在这个时代人与人接触的机会远小于后世,只要一地发生瘟疫,便会直接封城封村,传染源会全都死在城中村中,最终从源头上消灭瘟疫。 战争就不用说了,后世也没完全解决,想要在这个野蛮的时代终结战争也是天方夜谭。 所以,易承只能为解决饥荒而努力。 解决饥荒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引用高产作物,可惜南美洲的玉米土豆以现在的造船技术想都不想要,目前唯一能从自然环境下找到的天然高产作物也就是岭南以南的占城稻。 这种作物直到宋朝才引入中原,从下自上的引发了宋朝的人口剧增,商业繁荣。 不过既然易承现在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肯定不会等到宋朝才去寻找这种高产作为,现如今正是楚国国力强盛之时,怂恿楚怀王派出远征军去寻找良种,已经是他眼下能想到的最好办法。 “若是真能寻得此等良种,我楚国百姓便再也不用簸糠麸而食秕稗了”屈原看着农田里挥洒着汗水的农人们有些希翼地说道。 ‘是啊,若是真能找到占城稻,我也算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做贡献了’易承的心中也暗暗道。 中午又在屈原府上蹭了一顿饭,虽然屈原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可他四个儿子在楚国却混的都很好。 之前易承还有些无法理解,家境富裕,儿孙争气,完全一副人生赢家的屈原为何会因为国都被人攻破就去投河自杀。 一个人究竟得爱国爱到什么程度,才会愿意抛妻弃子去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自己的国家? 可是多日与屈原相处下来,易承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坚持,每个人也都有每个人的信念,趋利避害虽然是人之常情,可为了心中理想,总有人愿意付出自己生命。 屈原正是这种人。 刚直不阿,坚定信仰的他,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当国家毁灭,那便是他信仰的终结,哀莫大于心死之下,投沉汨罗江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这种自然不是看到后世那些纪念屈原的文章就能理解的。 而是与活生生的屈原相处之后,才能在他身上感受到的那种拳拳爱国之心,他以楚国为荣,以楚国为家,他无时无刻不想着这个国家,可惜最后他却只能亲眼看到这个国家在他的眼前毁灭。 “先生,若是明日大王既不打算采用先生的美政,也不愿派人前往岭南去寻双季稻,先生打算如何?”吃完了午膳,屈原去厅堂外送易承时,忽然听到易承这么问他。 见易承脸色认真,屈原不假思索道:“若是大王不愿意采纳,吾愿以死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