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醒来,我成了世界天道第183章 晋升四阶
洞天世界的屏障在疯狂转化混沌能量,将其分解剥离开,化作各种下级能量投入洞天世界之中,世界战争结束了,那么就不需要压制能量的浓度了,接下来就是提升世界能量的浓度到四阶了。 晋升四阶并没有像三阶动静那样大,世界的扩张很缓慢,不过能量的提升倒是很明显,之前需要靠巫石还有掠夺能量的天尊们能够清晰的感觉到能量在滋补自身。 晋升四阶其实也是在对世界能量的位阶进行升阶,晋升过程之中也会潜移默化改善生物本身,使其适应晋升后的世界。 大道长河随着世界的升级而扩张,不断扩宽,天尊们感觉到桎梏被打破了,他们又能继续提升了,不像之前那样子只能不断打磨大道,提升质量,现在是质量和数量都能快速提升。 世界晋升之后,天尊们相当于能够提升自身的基础属性了,基础属性提升过后,那些有着巨量加成的被动技能的用处就更大了,任何一个天尊对于现在同等级来说的契约者就相当于最终boss,并且是剧情的boss,几乎无法杀死的那种。 各个大陆在慢慢的扩张,洞天世界在这段时间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各大势力消化着从光影世界掠夺来的资源,有的国家崛起,有的国家消亡,但是那些存留千年的势力依旧存在。 普罗米修斯死后形成的雷州岛附近的一些岛屿之中,居住着一些文明程度较低的洞人,他们吸取了魔气,并且创造出了一些粗糙的功法,这些功法通过贸易带往了其他大陆。 后这些功法流落到卡里多亚大陆,被一些邪恶的蛊师修炼,蛊师们对功法进行了改造,用生灵的怨气、血气、死气、负面情绪等可以飞快的加强自己的实力,他们展开了对卡里多亚人族的迫害,剑门与蜀山剑派联合绞杀。 剑门将这些功法称为魔功,并且将修炼这些功法的家伙称为魔头,自此妖与魔在人族之中的名声就开始这么传出来了,也有一些宗派打着斩妖除魔的名号干着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 此外,雷州岛之上,在普罗米修斯的遗骸之上孕育出来了一尊大魔,普罗米修斯的魔气能量对于天尊们没什么用,但是却也是一股庞大的能量,不仅影响了周边的生物,还孕育出一尊大魔。 这尊大魔由于是普罗米修斯死后遗骸与洞天世界的能量规则结合诞生的,所以没有被洞天世界所排斥,但是祂也保存了大量的魔性。 这尊大魔诞生之后直接开辟了魔之大道,是一位生而知之者,他明白了自己是如何诞生的,也明白了其虽不被世界排斥,却也是天地厌恶者。 大魔给自己起名为波旬,他出生之后居住在雷州岛上面,虽然为魔,但是他抑制了自己的魔性,并且通过交换的手段换来了众多的书籍,他开始在雷州岛上面修身养性。 他随心所欲,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帮助渔民捕鱼,救下遭遇海难的航海人,但是当那些家伙得寸进尺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的杀掉那些人。 他会在鲛海域到处破坏,也会在天灾降临的时候拯救那些受灾的人们,在鲛海域之中他的名声逐渐传播,人们都知道在鲛海域之中存在着一位大魔波旬。 混乱的鲛海域之中每天都有杀戮诞生,波旬为了阻止那些杀戮,他有时候会提前把人杀掉,让那些想杀人的家伙无人可杀,有时候会把那些想杀人的家伙杀掉,让他们杀不了人。 所以波旬这种随心所欲的行为在鲛海域之中并不好,甚至海盗组织船队想去雷州岛讨伐他,于是就变成了雷州岛上面的皑皑白骨。 波旬觉得这个世间所有的生物都有自身的善与恶,当恶大于善的时候就会成魔,于是波旬生出了创造一种导人向善的学说。 中央一千四百年,波旬在雷州岛开创佛教,抓捕大量渔民海盗帮他修建寺庙,他给自己的寺庙起名为大雷音寺,并且因为他是光头的形象,所以被他抓入大雷音寺的全部被剃成光头。 波旬开始在鲛海域之中大肆抓捕海盗,抓捕那些名声很坏的人,在友好交流过后他们非常诚恳的加入了大雷音寺之中,不诚恳的变成了佛珠或者一些佛器。 皮当鼓,骨当木鱼梆子,头骨当木鱼来敲,浑身上下都是宝。 大雷音寺在波旬的宣扬之下很快就恶名昭彰了,波旬因此被称作魔佛,大雷音寺弟子在波旬的教导下,很快就出师了,在鲛海域之中揭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波旬的一些着作也随之流传出去,在世界各地也开始出现佛教,因为流传到各地的着作不同,所以佛教也因此出现了不同的派系,波旬的着作有些人导人向善,有一些是教人从恶,他的着作之间相互矛盾,这些书籍的价值取向取决于他创作时候的心情。 佛教宗派创立最多的是努卡多大陆,尤其是百兽与巨石地域,常年的战争导致民众十分厌战,并且高层对底层的压迫使得民众的反抗之心越发浓郁。 这个时候获得了《轮回心经》的轮回佛教进入了这些统治阶级的视线之中,这个派系的理念就是:今生所受的苦难是在为来世积福,人世间有轮回,死后可去轮回之中投胎转世。 六道妖尊非常认同这个理念,于是在妖族暗中控制的国度之中轮回佛教开始传播,巨石与百兽地域高层也引入了轮回佛教,压制人们的反抗情绪,从教育上让底层民众顺从。 于是佛教开始在努卡多兴盛起来,其余佛教看努卡多信众如此广泛,因此也是纷纷涌入努卡多大陆,各种佛庙开始修建起来。 不过这些佛教弟子在海洋之中很容易遇到危险,他们身上浓郁的信仰之力导致他们很容易吸引到在海洋之中游荡的羿,后果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