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宋第三百六十六章生活与理想
东汉规定儿童年十二至十六岁,能“情通经典者”可以入选童子科,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授以官职。
唐以后科举特设童子举。唐制十岁以下能通经者便可考取功名,到了大宋便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皆可应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
而大宋出现的神童可不在少数,杨亿、宋绶、晏殊都是年幼时便以神童闻名大宋的,而且每一个几乎都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就和地位。
这个蔡伯俙也是一样,之所以名声不显,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年纪虽小,心眼不少。也许是出生原因,或是被家人教导的太过邀宠,总之朝臣们对这位神童颇有不满,认为他对皇帝太过谄媚。
但一个九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眼?在叶安眼中,他只是一个没有被引导好的璞玉而已。
当然,更多的还是被捧杀到如此地步的,大中祥符九年蔡伯俙应童子科考试,廷试时宋真宗见他机灵,当即赐诗一首。又赐他进士出身,授秘书省正字职务,命他到东宫充当还是太子的赵祯伴读。
此举顿时让一个颇有天资的孩童走上了人生巅峰,叶安不用想都知道他最大的可能不是如同伤仲永一般被荒废,而是被捧得太高以至于真宗皇帝都不知道自己捧杀了一个神童。
朝臣们并不喜欢一步登天,这是体制所决定的,凭什么大家都是十年寒窗铁砚磨穿,你就能以小小的年纪达到别人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能达到的程度?
后来叶安也留意过这个孩子,发现原来他也是个孩童罢了,应该是智商比较高的那种,有着过目不忘,思维敏捷的特点。
这样的孩子引导的好便是出类拔萃的人物,但若是引导的不好,便如同现在的蔡伯俙,不光不受待见,还用善于钻营来显示自己,甚至是保全自己。
但这样的神童毕竟是少数,一般的百姓家还是在想着如何奔小康,他们根本就不会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入仕上。
在叶安眼中,大宋乃至历朝历代的教育制度都是错误的,扭曲的,只有百姓富足了,才会有更多的经历放在跨越阶级这件大事上。
而基础教育制度的缺失,依旧是一大弊病,谁都知道该从孩子开始培养,但钱呢?便是富庶的大宋也只能把重点放在国子监,太学这等高端人才培养的地方,基础教育的私塾,书院依旧是要靠百姓自己,或是商贾的支持。
眼前信陵坊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规模不算小的信陵坊,居然连一个私塾都没有,更别提读书的孩子了。
那些权贵之家高门大户的家学是不可能向平民百姓开放的,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这些人家富足起来,然后再考虑教育问题。
否则即便是自己开了书院,信陵坊的孩子们也都是要回家做活的,哪有功夫一门心思的读书?
想到这里,叶安真心觉得后世的孩子是幸福的,书籍和知识是他们伸手便能摘取的“宝物”。
商业街的想法在他的脑袋中构思了很久,现在已经到了可以试点的程度,张寡妇家的酒水生意便已经能够招揽相当多的顾客,而一旦崔大的木器铺子正式开张便也能吸引人流量。
至于秦慕慕,她已经准备把信陵坊的各家娘子们召集起来开设成衣铺子,这在东京城中还是为数不多的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