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众多琐事(1/2)

作者:笔磨磨

请不要逼我做神仙第364章 众多琐事

原本有不少人还想找补一下心理平衡,觉得徐闻中了头名,是受了上仙的福荫。</p>

士子不敢有怨言,但不代表天下士子会认可你的水平。</p>

结果一圈看下来,士子顿时叹服。</p>

“徐会元之文章,用辞质朴,平白易懂,然字字直切要旨。”</p>

“原本繁杂之道理,仿佛庖丁解牛一般,疏理得简明无比。”</p>

“这等笔力,要比华丽词藻更为令人佩服。”</p>

有人纷纷附和:“不错,我等也处理过政事,深知政事涉及到方方面面,难以周全。”</p>

“然徐会元之见解,洞若观火,令我等拨开迷雾,豁然开朗。”</p>

此次出的题目,是很常规的“论知政”。</p>

徐闻深知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比不上一众举人,于是扬长避短,干脆用最朴实的话语,阐述自己的见解。</p>

其他几百份试卷都想突显文采,免不了堆砌词藻,看起来有些晦涩。</p>

如果没有相当水平,根本看不明白。</p>

唯有徐闻这一篇文章独树一帜,将最深的道理,最复杂的事情,用最直白的话分析得清清楚楚。</p>

颇有白居易的诗“老妪能解”的感觉。</p>

徐闻虽然天赋不高,但架不住有张天这个好师父。</p>

平时在朝堂上但凡有什么不懂,就回家问张天。</p>

依靠张天庞大的资料库,以及超越时代千年的视角,许多问题直指本质。</p>

面对一项政令,甚至能够分析出数十年、数百年后,会造成什么后果。</p>

连皇帝和史尚书等人都时常大为震撼,更别说这些刚入官场的举人了。</p>

会试之后,没过多久就是殿试。</p>

殿试基本上就是走个过场。</p>

贡士们花了两个时辰,当场作答,然后由皇帝钦定状元、榜眼、探花。</p>

不出意外的,状元又是徐闻。</p>

如此一来,徐闻达成了科举史上极其少见的荣誉——连中三元。</p>

乡试第一,称为解元。</p>

会试第一,称为会元。</p>

殿试第一,称为状元。</p>

一同来参加的其他进士,见自己无缘头名,不但不可惜,反而与有荣焉。</p>

进士之中一些天才绝艳之人,原本可以避开这一届的考试。</p>

但是,若是下届参加科举,纵使得了状元,也不及这一次的普通进士之名。</p>

无他,就是与徐闻同年。</p>

同年在官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纽带,一般“同年”之间,都会互相扶持,共同进退,形成自己的小圈子。</p>

能够走到进士这一层次的人,绝对没有书呆子。</p>

他们岂能看不出徐闻的未来会如何。</p>

可以说,与徐闻搭上“同年”这层关系,相当于抱到了安朝的第三条大腿。</p>

加上徐闻风评极好,颇有风骨,既不好色,又不敛财。</p>

实为天下士子之楷模。</p>

除了文采差了点,几近完人。</p>

自然追随者众。</p>

不过,经过这几年的历练,徐闻做事自有气度,极为沉稳。</p>

虽然自己颇受年轻官员的拥护,又有张天庇佑,却不骄不躁。</p>

既不搞自己的小圈子,也不故作高洁。</p>

连中三元后,没有因喜悦而失态。</p>

只是宰了几个鸡羊,与家人庆贺。</p>

看得安佑帝很是满意。</p>

不愧是上仙的亲传弟子,不枉上仙给他醍醐灌了那么多次顶。</p>

自此之后,徐闻由徐解元,变成了徐状元、徐三元。</p>

…………</p>

消息传回到襄阳。</p>

张百万比谁都高兴,仿佛自家人中了状元一般。</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