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皇帝观阅兵(2/2)

作者:甘庄柳下

梁山不老第47章 皇帝观阅兵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八月,宋太宗因为北伐幽州失败,军中诸将阴谋拥立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为帝。虽然这事没成功,却让宋太宗心有余悸,更加重了宋太宗对武将的猜忌之心。因此宋太宗说:“朕选擢将校,先取其循谨而能御下者,勇武次之”。宋太宗坦言,自己选用武将的要求,第一个是听话,第二个是听话,第三个还是听话,接下来才是勇武。事实上,宋朝晋升武将确实遵循了宋太宗的这一原则,只有老实听话的武将才更有可能升官,有勇有谋,战绩出色却不听指挥的反而很难升官。

怎么才能让前线武将在作战中老实听话?阵图无疑就是最佳工具。当年十月,宋太宗就“以阵图授诸将”,这是史书第一次记载宋朝皇帝以阵图遥控指挥前线大将。雍熙四年(987年)五月,宋太宗集合大宋王朝的天才,和他一起御制了《平戎万全阵图》。

宋太宗马上召见潘美、田重进、崔翰等大将,向诸将讲解自己大作的要旨。从此宋朝正式确定了“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祖宗家法,此后历代皇帝都执行了宋太祖、宋太宗的“优良”作风,形成“将从中御”的国策。慢着?宋朝皇帝不懂军事?不懂阵图?不要紧,大宋人才众多,不是还有文官嘛,朝廷养着他们干嘛使的?宋朝文官们会制定好各种各样的阵图,呈给官家,最后准确无误的送到大将军中。于是,宋朝武将的噩梦开始了,以后他们打仗就得按官家颁布的阵图来。大宋不是没有人没看出其中的弊端,早在宋太宗时期,就有人建议宋太宗别玩这套。端拱二年(989年),知制诰田锡就对宋太宗说:“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以阵图,不需授之方略,自然因机设变,观衅制宜,无不功成,无不破敌矣!”但宋太宗不听,依然坚持己见。

不但宋太宗不听,宋真宗继位后,也频繁赐给武将阵图,而且宋真宗玩图越玩越厉害,仅咸平年间就送出几十副阵图。后来,阵图之风在宋朝大行其道,知兵或是不知兵的人都喜欢画阵图,皇帝画,大将也画,画出了新高度,画出了个阵图文化。

宋朝皇帝赐下的阵图靠谱吗?其实并不靠谱。以宋太宗得意大作《平戎万全阵图》为例,该图所需14万士兵,分前锋、殿后、中军、左翼、右翼五个大阵。中军以11万步兵和战车组成,其余四阵以骑兵为主,军阵宽度达20里,看似面面俱到,气势恢宏。实际上漏洞百出,该图最大的问题就是机动性极差,快速灵活的骑兵数量过少,面对“步骑车帐不从阡陌,东西一概而行”的辽国机动性极强的大军,不仅不利于进攻,防守也十分被动,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而且阵图这玩意怎么说呢,再好的阵图也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真正按阵图作战,只能是送人头。这就极大的束缚了宋朝武将才能发挥空间,宋军将领整体素质急剧下降,在战场表现也不如人意,于是就有了北宋无将一说。一张阵图,背后却饱含了宋朝武将的无奈,揭露了北宋无将的真相。

不管宋朝的阵图有用与否,都是宋军骑兵缺乏现实状态下积极应战的表现。所以,军神李靖主张在骑兵营地设置木马,以利于骑兵训练上下马。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骑兵,宋军企图通过阵法以步御骑。铁牛窃以为,客观地说,宋军的阵法并非某些人说的,不堪一击。至少宋军有两种阵法值得说一说,那就是弩阵和叠阵。

所谓弩阵就是把弩兵分成三列,从后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瞄准射击。第三排射击后,回到第一排身后上弦,第二排接着进弩瞄准射击。如此循环反复,获得持续的密集远程打击能力。而叠阵则是甘肃庄浪人吴磷吴阶兄弟创立的,也分为三列,持刀枪长兵者居前,亏在后,种臂弩或踏蹬弩殿后。作战时,全军跪坐,当敌近至100步时,则令一神臂亏手试射,若箭可射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当敌至70步时,令一平射弓手试射,若箭可入敌阵,则平谢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俱刺,甚至肉搏。如此,先使用远程打击武器,层层拦截,削弱敌骑有生力量,再用枪兵刺杀,使步兵御骑成为可能。

就此打住,以后有机会再说。因为,梁太尉派遣侍卫出城命叫我速回议事。我即刻随太尉侍卫返回殿前司。梁太尉屏退左右,低声道:“皇上接皇城司密报,我殿前司正在练兵,拟于近日比武阅兵。欲观摩阅兵式,望李帅提前做好万全之策。”

我笑道:“殿帅,这也无妨。侍卫由大内禁军统领负责,练兵由我等三人负责,着殿前司殿前司仓案负责组织匠人搭建观礼台,架高校场围墙,务求坚固隐秘,确保陛下万全。”

梁太尉笑道:“李帅思虑周详。真乃我之福将也!”

于是,比武观礼皆按皇帝观摩规格筹备。没有什么静待月末,只有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训练和一滴又一滴的汗水洗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