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粤海行动(1/2)

作者:柠檬故事

丁叮的前世今生第21章 粤海行动

80年代初,改革之路方兴,走私活动泛滥却成了改革开放的副产品,鉴于走私已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中央领导下发了重要批示,雷厉风行,抓住不放,由此掀起了一场反走私的光荣斗争。

粤省改革初期,走私活动最为泛滥,1980年沿海地区查获的走私案件就高达25万起,走私货值达到了4100万元之多,一度达到国家警戒峰值。

千余艘大小走私船游走在东海和南海上,很多船只打着渔船的旗号掩护走私行为,甚至还有武装护送走私的情况,海盗现象出现在80年代的近海。

农夫不再耕作,渔民不再打鱼,工人不再做工,甚至学生都扔掉了书本。大批民众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挺而走险。

粤海当地流传着“工农兵学商,大家来经商,东西南北中一起来粤东,”这样的说法。

打击走私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立法漏洞和监管不力,而是牵涉过广。

他绝不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走私主体不仅是平民群众,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

走私之所以颇成气候,离不开少数干部的纵容,甚至直接加入。

负责打击走私犯罪的工作人员大都会有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生怕在处理案件过程中遭到打击报复。

一个走私案件,很可能就会牵扯到成百上千人。一旦处理,可能就要覆盖大批干部群众。执政者也担心力度太大,会阻碍经济的增长,造成过大的社会影响。

总之是多方顾虑!

有些心思不正的人打心底,不愿对走私过分打压,因为他们打心底里认为走私并非是什么大害!

他们认为这样既可以刺激经济快速发展,又能填充老百姓的腰包,还能促进地方就业。

没有什么不好???

甚至,有些干部都参与走私,一些干部出于畏惧而不敢打击走私,一些干部处于错误认识而不愿意打击走私。

这些都为走私的恶化创造了温床,粤海普通民众心中包公已经消失,能见的只有包私和包庇。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群众在上层风气的带动下,不仅在走私的路上渐行渐远,而且对走私的错误认识也愈加固化。

对于任何社会问题来说,思想的纠正绝对是最艰巨的任务!

然而,在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的背景下,一些干部的违法违纪行为,对社会风气的败坏显然是巨大的。走私治理陷入了恶性循环,受到了中央的重视,走私治理就从一个地方性问题上升到国家性问题。

程国老在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等方面都是专家,他主持了国家经济的恢复和稳定,改革开放之后,他又成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主管党建工作,严抓干部作风问题。

由于牵涉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严重的走私问题,牵动了程老的敏感神经,他和助理整理了一份粤海走私简报递,披露了粤省走私犯罪的干部名单,令人闻之色变。

此事牵涉太广,经过多年筹划,领导班子决定连根拔起!

十年磨一剑!

丁文龙粤省之行前,在杨家书房里,接过杨国老手里的密件,下楼时把女儿丁叮托付给杨大夫人后戴好军帽离开。

从他跨出杨家大宅那一刻起,粤海行动就已经开始了。

粤省省委、省政府的全体领导干部被紧急召回京都开会。粤海军方协助空降部队接管军政要事。

谢家大夫去世、出殡,牵动着各方势力的神经。

恍惚一夜间,远离政治中心的莞庄谢家,又回到了谢局长在世时的车水马龙!

谢家上空风云际会,丁文龙夫妇陪同堂弟扶灵回湖南老家下葬。

小李驾车,米米抱着小叮当坐进了副驾驶,指着路边的小花小草让他辨认颜色。引他看窗外飞速而过的风景。

小五警备,丁文龙在经过改造的军用车里用军用设备连线京都指挥部,参与粤海行动的部署计划。

时间紧任务重,还不能让跟踪人员发现异常。更不能把谢家族人牵涉其中!

丁文龙放弃了从湘省秘密离开,潜入粤海的计划,他要跟随车队回到羊城,还要争取到尊者的支持,把伤亡降低到最低限度。

谢家新觞,闭门谢客一天!

丁文龙总算拿到了想要的资讯,丁夫人的拜贴从书房门口递交到小五手中,走出侧院,从莞庄谢家大宅开车到东山口,卸掉枪支弹药,开车绕道由西侧门驶入将军府。

一路走来可谓啼笑皆非,

他先是被大厨房里负责做饭的孙娘子的侄孙给撞倒了,那小子拉着他不让走,小五没办法,把孩子提溜到一边,三两下把塞车模型装好了,他才脱身。

他走到车库,发现车子的仪表盘显示屏有条小裂缝儿。转身准备回去拿车钥匙换一部。碰到从正院走来的谢二少夫人,她要去军区医院。

小五停下来和她闲聊几句,后院跑来一个小丫头,“少夫人,张妈在哄小少爷,她见你把遮阳伞落下了,让我给你送过来!”

“小翠,谢谢你,你手脚快,回去帮着打扫院子,别让张妈累着了!”

小五等望着走远的丫头,转身从少夫人手里接过小轿车钥匙,把她先送进军区医院,出来时被守门的老头叫住,让他到保安室登记来访人员信息,才肯放她走。

小五不敢再耽搁,开车直奔东山口。在门口接收哨兵检查,卸掉枪支弹药的时候,他不小心把口袋里的钥匙和拜贴掉到了地上,引来小战士的注目。

车到将军府50米外被叫停,小五拿着拜贴下车,站在一旁等候。眼见副官从小角门里出来,小五忙跑上前敬礼。对方把军官证递给小五看过,从他手里接过拜贴。

“京都来的?”

“是,报告长官,我们夫人是莞庄谢家二房长女,从京都回粤省省亲,因家中事多,没能第一时间上门给老将军和老太太磕头。

夫人怕贸然上门会惊扰两位尊者疗养,特派我来送上拜贴,请长官代为递交。”

“行了,我收下了!”

副官挥手让人把小五送走。

大铁门紧闭,副官从角门回到门房,把拜贴拆开,递给门房的瘸腿老头看。

“瘸叔,你看又是一个来拜山头的!

这么多年了,撒出去的网,总算要收回来了,也不知道能捞起多少鱼?

要是鱼篓太小,

装不下,

你说我要不要直接杀鱼,

你喜欢清蒸?

还是红烧!”

瘸腿老头咳咳两声,把老烟杆递给一旁的值班战士。

“我大孙子的岳家明天办满月宴,我得了请帖,总要去走一趟,你安排一个小同志送我去c城。

我不在家,胡老头子得有人陪着喝茶,你下午亲自下山跑一趟!”

“行啊!我也总算能够出去透透气了。

整天跟着你们这群缺胳膊少腿的共事,老子都脑瘸了。”

“你说送拜贴那小战士是真傻?

还是假傻?

这拜贴经人几道手,换了两次皮,居然还给他顺利送到了!”

“我看你就挺傻的,

还不如那小战士会来事的。”

两易他人之手的信纸,

居然还是原稿,

背后之人也是煞费苦心啊!

第二天,丁文龙夫妇带着儿子和家人告别,老管家把姑奶奶送到门口,看着他们的车消失在街口,让人关门落锁。

她满眼浊泪却怎么也无法决堤。

她望着谢家小辈,“两位爷和少夫人也都回房收拾一下吧!咱们这大宅子得清理清理了。”

“嬷嬷,我们这就回房收拾!”

老嬷嬷等主子们都离开了,让各房的管事妈妈把大宅里做事的人都聚在一起。

屋外传来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小翠被人提溜出来,在她身后的还有厨房里做白案的厨师,门房的小康。

武警支队的梁队长,挥手,一队人马进门后朝着各院而去。

梁队长扶着老嬷嬷的手,“阿嬷,你老辛苦了,我扶你去花厅坐坐。”

副队长走到近前回话,梁队长摆摆手说道,“阿嬷是老前辈,她闹革命的时候你还没出生,谢局到粤省任职,她卸下配枪,做了谢局的生活助理,阿嬷虽然不在军部任职,但她的军衔还在。

老太太去世,期间来往祭奠的人多,没有阿嬷配合行动,咱们进不了这门,也抓不住这些小虾米引不出大鱼。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你有话直说,无需避开老人家。”

“队长,我们在后花园的石板下挖出来两口箱子,应该是这两年新埋进去的,我已经通知军部,已经把那里封锁。”

“谢大队长和谢二少他们收拾……”

“梁队长,这是我们家的细软,你现在可以派人进卧室搜查了!”

“好~感谢配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